《读者》杂志250余幅精品插图首展亮相,在插画中回味“心灵读本”之美

  • 2023-03-17 08:38:00
  • 北京日报

《读者》杂志创办于1981年,40余年来在海内外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一期期的杂志中,插图与文字交相辉映,沉淀出了独特的艺术风貌。昨天,“传承文化美学,建设书香社会——《读者》杂志插图艺术作品展”首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展出了从历年杂志插图中精选出来的250余幅艺术精品。

二层展厅入口处,一面以历年《读者》杂志封面组成的展墙很壮观。

展厅掠影

“文精图美”泛起清新书香

沙漠的夜色之中,一轮又大又圆的满月高悬在天上。干枯的胡杨顶天立地,远处有两人相伴而行……在展览现场,展出了由鲁迅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李晨为陈忠实先生的文章《毛乌素沙漠的月亮》创作的插画。画面以素描的技法,浪漫地表现了沙漠之月的壮观景象。

此次展出插图的作者,既有长期从事插画创作的名家,也有广泛涉猎其他美术创作的画家,集中体现了《读者》插图的艺术水准,也反映了中国现代插图这一画种的发展变化。为了让参观者了解插图的创作背景,提升观赏体验,展览还搭配了部分原杂志的文字内容,引导参观者多角度阐释文学作品内涵,满足多元审美需求。

在二层展厅入口处,一面以历年《读者》杂志封面组成的展墙格外壮观。展厅内还有可供观众打卡拍照的《读者》封面合影框。此外,展厅里不少作品的展签上还放置了二维码,观众可以通过扫码观看视频,了解不同插图画家与《读者》的故事。

创作故事

“我这一画就是25年”

创刊40多年来,《读者》杂志推出了780多期杂志,共有300多位艺术家参与创作插图,作品累计多达2万余幅。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晓林是在1997年与杂志结缘的。“当时我在中央美院读研究生,在插图课上的作业被选入了《读者》杂志。此后,我为杂志创作插图,我这一画就是25年,画了约1500张插图。”

“我从小喜欢读小说,更喜欢看插图,好的插图让我对文学作品产生许多联想,比如《堂吉诃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回忆这些年的创作经历,李晓林说道,“最早画插图的年代,还没有电脑,需要画完之后寄给杂志社。后来有了电脑和扫描仪,就在画完以后扫描传过去,那时候的电脑操作起来很麻烦。再到以后技术又进步了,只需要画完后用手机一拍,就能完成传输。”

李晓林谈到,《读者》杂志对插图的要求比较自由宽泛,不局限于图解文章,而在于意象和意境的契合。“这非常符合插图的艺术规律。因而当你走进这个展览,就会发现插图的面貌非常丰富:有黑白的、彩色的,夸张的、写实的,还有具有魔幻色彩的,美美与共。”

读者情怀

插图与文字构成美好记忆

在展览开幕当天,著名作家梁晓声来到了现场。“今天看到了很多老朋友,也看到很多精美的插图,真是感慨万千。我从40多岁的时候接触《读者》,读到今天已经70多岁,至今家里的书架还陈列着至少有三四十本《读者》杂志。”他回忆,十几年前,他在杂志上第一次读到保加利亚作家的作品,惊讶于文字写得如此深情、如此美好。与此同时,欣赏杂志上的插画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这些年我为《读者》杂志创作了700余幅作品,尽管稿费只从200元涨到了500元,我却一直乐此不疲地画下去。”李晨打趣地说。为了创作插图,他养成了随手用画笔记录生活的习惯,“插图画家得是杂家,什么都能画。有时候收到文章后要先放着不画,琢磨几天,思路就会慢慢清晰。”

此次展览还入选了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传播交流推广项目,将在京展出至4月9日。首展结束后还将赴深圳、上海等地进行巡回展览。本报记者 安旭东摄

  • 编辑: 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