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灯节。
元宵节由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名为“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神,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习俗
吃元宵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最初称为“浮圆子”,又叫“汤团”或“汤圆”。“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即在民间流行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观灯
汉明帝时期,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后来,元宵放灯的习俗从宫廷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唐玄宗开元盛世年间,长安灯市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一直延续到今天。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女儿家,有的地方会一直送到外孙(外甥)12岁。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