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晚上,俗称除夕,“旧岁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故又称除岁。“除夕”中的“除”字为“去、易、交替”之意,除夕寓除旧布新、月穷岁尽之意。
除夕由来
除夕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习俗。据《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每年将尽之时,皇宫里要举行“大傩”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此即“除夕”节令的由来。关于“除夕”一词,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风土记》:“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在古代,“除夕”还有许多雅称,如除傩、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
除夕习俗
贴春联
除夕,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张贴大红春联,以增添喜庆气氛。老舍先生一生很喜爱写春联,他曾言:“欢迎春节,要贴春联。大红的纸,黑色的字,分贴门旁,的确增加喜气。”
春联源于中国的宋朝,其起源可以分为三方面:宜春帖、桃符、延祥诗。
宜春帖,是春联的起源之一。又名“春书”,在南北朝时已经出现,是人们祈求招祥纳福的物品,是于立春日用色纸剪成“宜春”二字,张贴在门柱上,也有一些是写成单句的其他吉祥话,贴于门楣上。
南朝梁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载,当时立春日湘、鄂两地人们除了用彩色的绸布剪成燕子的形状戴在头上外,还要写“宜春”二字贴在家中,即宜春帖,又称春帖。
桃符是春联的另一个起源。桃符是民间于春节时用桃木板画上神荼、郁櫑二神驱避鬼怪的物品,古代传说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主管万鬼的神荼和郁櫑。遇作祟的鬼就会把它捆起来喂老虎。后来人们在桃符上写上一些吉祥语句。
在唐朝时,楹联开始出现。《敦煌遗书》就记载了一些楹联,带有吉祥寓意,部分学者,认为这是最早的楹联,如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谭蝉雪于《文史知识》1991年4月号一篇题为《我国最早的楹联》的文章里提出这种说法,但直至现在仍未有实质证据证明这些对仗的句子是楹联或春联。
到了五代的时候,蜀主孟昶亲自在桃符上题了“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一联,这通常被看作是最早的春联。
一说宋朝桃板为薄木版,长二三尺,宽四五寸,挂在门上,可画年画。桃符为长七八寸细木条,书祈福禳灾之辞,岁旦插于门左右地而钉之。因此春联应为桃板演变而来。
延祥诗也是春联来源之一。又称春帖子、春帖子词、帖子词,是古代朝廷在立春时要翰林文士写帖子词进献。延祥诗内容以描写景物、歌颂升平或寓意规谏为主,文字工丽,多为五言、七言绝句,周辉的《清波杂志》就提及欧阳修、苏轼的春帖子以规谏为主,司马光则作出楷式。这些诗词会张贴于宫门以及宫苑各殿堂楼阁上,宋朝时很盛行。
后来的春联就是民间桃符、宜春帖与宫廷帖子词互相影响的产物,趋吉的宜春帖与避凶的桃符混合为一物,帖子词简化成了桃符的两句话,桃符简化成了帖子词的纸张书写粘贴。
宋代造纸术和印刷术较发达,于是在宋代纸春联的载体就产生了,并成为一种风俗。王安石诗中就写过:“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到清朝时,贴春联的习俗已经很普及。当时的《燕京岁时记》就描述当时北京城自腊月起就有很多文人墨客写春联润笔,春联的颜色在当时有等级区分,民间的春联用朱笺或红纸,内廷或宗室则用缘以红边、蓝边的白纸。
此外还有其他的禁忌和限制,如未服满三年丧期的不能用红纸,死者为男性用青色,死者为女性用黄色,内容也改成哀伤之词,也有男用蓝色、女用黄色。梁章钜编写了春联专著《槛联丛话》,显示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贴春联时,按照对联的规矩,上联结尾的字必须是仄声(拼音里的三声和四声),下联结尾的字必须用平声(拼音里的一声和二声)。上联贴在门的右边,下联贴在门的左边!
守岁
守岁,俗称“熬年”。除夕之夜,灯火通明,合家围坐,辞旧岁,迎新年,彻夜不眠,称为“守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岁月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老北京民俗中,过年有“三岁”——守岁、压岁和踩岁。守岁,又称守岁火、照岁等,其由来已久。新年前除夕夜晚守岁,民俗活动主要表现为点岁火、守岁火,即所有房子都遍燃灯烛,合家欢聚,迎接新年。除夕夜遍燃灯烛通宵不灭,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年夜饭
除夕晚上的年夜饭 又称“团圆饭”、“合家欢”,是全家全年最重要的一顿饭。《荆楚岁时记》载:“岁暮,家家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由此可见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在全家团聚时吃顿饭辞旧迎新,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燕京岁时记》中有记载:称除夕晚上“合家团坐以度岁。酒浆罗列,灯烛辉煌,妇女儿童,皆掷骰斗叫以为乐。”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老北京的年夜饭除大鱼大肉外,都会有芥末墩、酱瓜丁和山楂糕拌白菜丝这样的清凉小菜来解油腻或开胃。当然最主要的压轴食品是饺子。饺子在老北京的年夜饭中地位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古代,饺子还是祭祖敬神的供品。
包饺子
“年三十,包扁食”,扁食,即饺子。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医圣张仲景首创。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是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据史料记载:“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俗话说,“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全家老小一起包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