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古称“岁首”“元日”“元朔”“正旦”等,是农历一年新的开始。这一天是春节庆祝中最隆重的一天,一早开门“接年”响炮连天,拉开千家万户普天同庆迎新年的序幕。大家相互拜年道贺,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春节来源
春节,俗称年。“年”在甲骨文写作“”,上部为“禾”字,下部为“人”字。《说文解字》称:“年,谷熟也。从禾,千声。”说明先民以谷物收获作为纪年标准。春节的庆祝活动传说最早始于三皇五帝的腊祭,其后历代庆祝新的实践随历法的变化而有所不同。西周时,已有后世过年的主要内容,如祭祀、拜贺、祝寿等。秦朝至西汉前期,岁首一度定在十月初一,后世称为“秦岁首”或“十月朝”。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颁行《太初历》始,新年就定在夏历正月初一,此后历代相沿。辛亥革命以后改变传统的王朝纪年方法,农历与公历并行,并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春节习俗
拜年
正月初一相互拜年,也称贺年、贺岁、贺正、拜节等。明人刘侗《帝京景物略-春场》有专门关于拜年的记载:“正月元旦——(省略号)夙兴盥漱,啖黍糕,曰年年糕,家长少毕拜,茵友投笺,谓拜年。”
传统拜年礼仪分三种:一是叩拜。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要行叩首大礼。二是躬身作揖。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拜年时所用,俗称“吉拜”。三是抱拳拱手。多是平辈间的拜年。
按照老北京的习俗,初一这一天,女婿要先看岳父岳母,现在一般都是初二的时候,女儿女婿才回娘家拜年。老北京人对拜年非常重视。接待的人家要准备食盒,里面放着各式干果,称为“吉利果”。不论来多少拨儿人拜年,食盒里面一定要满,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祝福。
压岁钱
压岁钱,古称“厌胜钱”“压祟钱”“押岁钱”。正月初一,小辈要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据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载:“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圆,寓意“长命百岁”。
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有童谣说:“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
逛庙会
从正月初一开始,全国各地都开始逛庙会了。庙会实际上是集娱乐、物资交流于一体的民众大型聚会。较典型的庙会活动,要数北京城里的多处庙会。
北京城里庙观极多。相传从辽代开始,北京就有了庙会,当时称作“上巳春游”。此后庙会就越发热闹了。北京有八大庙会的说法,即指白塔寺、护国寺、隆福寺、雍和宫、东岳庙、白云观、蟠桃宫、厂甸的庙会。春节一到,庙会便开办起来。如今多已恢复,较著名的有地坛、龙潭湖、白云观等处。每逢春节,这些地方都要搭设牌坊,张灯结彩,布置摊点,吸引无数的游人。这些庙会上,集中了最富于古都特色的诸多民间文娱节目,还有民间特色工艺,当然大受欢迎。
以前的北京庙会,呈现了淳朴的北京民风民俗,各种娱乐活动有:顶中幡、翻筋斗、拉洋片、打弹珠、射箭、说书、演双簧、摔跤、抖空竹、踢毽子、放风筝、驯鸟衔面具、变戏法、耍猴儿、练硬气功、京剧清唱、飞镖……艺人将绝活——展现,比清代《燕京岁时记》里记载的种类还多。现在的庙会上还增添了现代味很浓的文艺演出、时装表演、儿童游乐等节目。
各种饮食品种,在北京庙会上更是一应俱全。如豌豆黄、豆汁、艾窝窝、老豆腐、炒肝、火烧、切糕、驴打滚、萨其马、春卷、酥面小窝头、茶汤、爆肚、灌肠、馄饨、元宵等,都富于北京风味。这里还会有平时难得一见的老北京城各种民间特色工艺,如泥人、鬃人、面人、绢人、脸谱、毛猴、风车、玉器、料器、年画、兔儿爷、绒绢花朵、首饰、玩具、灯笼等。
北京地坛庙会,还有大型祭礼模拟表演,演员穿仿古衣饰,组成仪仗队举行祭礼,颇具特色。在白云观庙会里,还有两个特色节目,一个是在观里建筑的几堵墙上,有三只石猴的雕像,据说摸一下石猴,可以免灾驱邪,因此人们总要去摸一摸石猴。再一个节目是“打金钱眼”,观里窝风桥下的桥洞里挂有一枚大铜钱,钱眼中有一口小钟,俗信若是用钱币打中了这小钟,便可一年平安。所以人们排成长龙般的队伍,争着去打。
清代《清嘉录》卷一“正月·新年”里,描写了苏州的庙会还有“杂耍诸戏,来自四方,各献所长,以娱游客之目”。如高竿、走索、穿跟斗、吞剑、弄刀、弄甏、舞盆、踏高跷、撮戏法、飞水、摘豆、大变金钱、摆架子,等等。
吃年糕
制作米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可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得到证明。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
据说年糕最早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春节食年糕的风俗,兴于宋代,盛于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当时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的习俗。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借以祈岁稔。”吃年糕,由“年年(黏黏)高(糕)”的吉祥如意之意,演绎为年年高升之意。
吃饺子
大年初一,我国不少地方早餐都是吃饺子,饺子下锅的时候放鞭炮,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热乎乎的饺子,其乐融融,仪式感满满,也很有年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