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明文化论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摘自二十大报告
论坛宣传口号
世遗宝藏,大明风华
读懂大明,尽在十三陵
魅力十三陵,璀璨明文化
遗产地保护利用,明文化活力新生
擦亮十三陵金名片,打造明文化产业群
挖掘明文化价值、活化利用明十三陵文化遗产、促进十三陵区域发展……今天上午,以“焕新明文化,赋能十三陵”为主题的2022明文化论坛在明十三陵景区游客中心线上线下同步举行。
本次活动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中共北京市昌平区委员会、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共北京市昌平区委宣传部、昌平区文化和旅游局、昌平区明十三陵管理中心、十三陵镇政府、昌平文旅集团承办。
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此次论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形式上既有一个主论坛和四个分论坛的专家讨论,也有文物主题展等文物珍品实物展陈,更有如原创作品征集等丰富的系列群众参与活动;在内容上,论坛期间明十三陵世界遗产地专属Logo将正式亮相、一系列文物保护成果和计划也将正式发布,还将成立明文化专家智库等。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原创作品征集、“大明书场”等群众性参与活动,将明文化论坛的推广范围从历史学者、文物专家扩大到普通老百姓当中,让大众也能够真正了解明文化、参与明文化发展与推广。北青报记者梳理发现,论坛共呈现十大看点。
看点一
五场论坛“赋能十三陵”
明文化论坛以“焕新明文化,赋能十三陵”为主题,共分为一场主论坛和四场分论坛。五场论坛将围绕明文化价值挖掘与创新提升、明十三陵保护与活化利用、十三陵区域发展与文旅融合和文化遗产与数字新媒体等内容展开讨论。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北京行政学院、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高校和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为明文化传承发展建言献策。
看点二
明十三陵世界遗产地专属Logo发布
据介绍,2021年,UNESCO启用了新的视觉形象设计。新设计不仅强化了标志的视觉效果,突出了时代感,还将组织的名称与UNESCO各类项目(如世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等)或合作机构更紧密地组合起来,体现出这一标志及其所代表的教科文组织实践与合作领域的广泛性。此次明十三陵世界遗产地专属Logo的设计针对十三陵作为系列遗产的特点,按照《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和新版教科文组织标识应用规则,在清晰表达系列遗产“明清皇家陵寝”全称的基础上突出了十三陵遗产地的名称。该设计也是UNESCO视觉形象设计调整后,中国遗产地的一次重要应用,并为国内其他系列遗产中遗产点的应用做出了示范。
看点三
一批珍贵文物展出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昌平区多方联动展出60套105件文物,其中包括国宝级文物金丝翼善冠、国家一级文物黄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衮服、金银器等出土文物珍品。这些文物见证了明文化的发展,届时定让观众大开眼界。昌平区还特别推出主题展览,通过馆藏文物传播明文化研究成果。
看点四
一系列文物保护成果和计划将发布
论坛上发布的文物保护成果将重点聚焦古建筑保护修缮、文物数字化等方面的突出成果,以展现十三陵文物保护的理念和技术力量;同时,论坛还将展示众多附属建筑遗址遗存,让公众了解十三陵除皇陵之外丰富的历史遗存。
看点五
代表性周边文创产品集中亮相
论坛上,十三陵最具代表性的“长陵神功圣德碑书签”将与大家见面。这款书签的设计原型来自明十三陵神路景区内的长陵神功圣德碑,碑首为六条高浮雕首尾交盘、头部下垂的龙。碑下面的大龟叫赑屃,碑的正面,上刻篆书“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赑屃驮碑有“龟不见碑”的大智慧,据说触摸它能给人带来福气,以赑屃驮碑作为文创产品的元素,象征着长寿、吉祥,具有非常好的寓意。
看点六
一揽子合作协议将签约
昌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提高十三陵的文保科研能力,拓宽文物展示渠道,提升社会宣教效果,此次论坛期间还将在具体领域寻求高质量资源与合作伙伴,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文博单位、协会组织和媒体的联动,并签署一揽子合作协议。
看点七
成立一家智库“明文化专家智库”
这家智库将在历史文化研究、遗产保护管理能力方面提供智力支撑。对文物保护(木结构、石质文物、馆藏文物)、考古、历史、博物馆、风景园林、建筑、城乡规划、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文旅产业、数字科技、网络信息等方面的管理建言献策。
看点八
一周预热文化活动
论坛开始前夕,举办了由公众参与的“赋能十三陵 记录新时代”原创作品征集。征文、照片、视频、数字化作品4个板块目前共征集了700余张照片、200余篇文章、14个视频,以及3个数字化作品。不同的作品分别展示出了明十三陵的旧貌新颜,更为明文化传承注入“创意元素”。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社会和家庭生活的时代变化。
看点九
常态化开展“大明书场”活动
作为明文化论坛系列活动之一的“大明书场”,将在明文化论坛后举行。本次“大明书场”将聚焦“永乐皇帝——雄才大略的明代帝王”“明代宫廷服饰研究”两大议题,汇聚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服装学院等专家进行两场专题讲座,为受众展示“大明风华”。据介绍,此次明文化论坛结束后,“大明书场”还将作为常态化系列活动持续开展。
看点十
主会场为昌平区城市更新典型范例
此次论坛主会场的地址是由原来的北京龙祥泰和珠宝玉器有限公司经营地一层空间改造而成,这个约3033平方米的空间共分为四个功能区和三个展示区。昌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论坛结束后,一层场地空间转化为明十三陵景区游客中心,集文创中心、中转中心、集散中心、投诉中心、高端服务等功能为一体,持续举办明文化论坛、明文化节等品牌活动,加强数字文化体验,同步更新文物展览,引入品牌文艺演出,打造“永不落幕的论坛”。二层原有办公用房计划预留,打造明文化研学课堂、专家工作室、活动体验等功能空间,同时作为工作专班日常运维办公用房。这一会址使用功能的演变丰富了城市更新的内涵,成为昌平区城市治理的一个范例。
内存
国宝文物见证文化传承。在明文化论坛期间,一批珍贵文物将线上线下同步展出。国宝级文物金丝翼善冠、十二龙九凤冠,国家一级文物黄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衮服、金爵等都将亮相。北京青年报记者提前揭秘四个珍贵文物背后的文化与价值。
金丝翼善冠
金丝缕缕薄如纱 二龙戏珠造型奇
金冠是明代万历皇帝生前心爱之物其中之一,它采用的工艺非常高超,全国仅此一顶,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国宝。这顶纯金帽子如今被称为金丝翼善冠。专家认为金冠只在出席盛大典礼时才使用。
金丝翼善冠口略呈椭圆形,嵌有金口圈,内宽1:8、外宽0.2厘米。冠通高24厘米、后山高22厘米、冠高14.7厘米、冠口径20.5厘米。金冠重826克,由前屋、后山和两角三部分组成。前屋指的是帽壳部分,用“编灯笼空儿”的方法,从上至下用518根直径为0.2毫米的细金丝手工编结而成。编的花纹空当均匀,疏密一致,而且中间无小结,看上去薄如轻纱。半圆形的帽山上挺立着两个状如兔耳的金丝网片,即两角,俗称“纱帽翅”。后山的正前方是二龙戏珠图案,金龙的造型生动有力,气势雄伟。据专家鉴定,龙首、龙身、龙爪、背鳍等部位均是单独制成后,进行整体图案焊接组装完成的。冠上仅龙鳞图案就用了8400片。
金丝翼善冠不仅材质珍贵,还使用了拔丝和编织等高超工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十二龙九凤冠
龙衔珠宝凤点翠 宝蕴光含看“满冠”
皇后凤冠有三龙两凤冠、六龙三凤冠、九龙九凤冠、十二龙九凤冠。明朝的龙凤冠是皇后受册、谒庙、朝会时戴的礼冠,其形制承宋之制而又加以发展和完善,因之更显雍容华贵之美。十二龙九凤冠,是熹宗为孝靖皇后补充三箱随葬品中所含。
十二龙九凤冠冠上饰十二龙凤,正面顶部饰一龙,中层七龙,下部五凤;背面上部一龙,下部三龙;两侧上下各一凤。龙或昂首升腾,或四足直立,或行走,或奔驰,姿态各异。龙下部是展翅飞翔的翠凤。龙凤均口衔珠宝串饰,龙凤下部饰珠花,每朵中心嵌宝石1块或6、7、9块不等,每块宝石周围绕珠串一圈或两圈。另外,在龙凤之间饰翠云90片,翠叶74片。冠口金口圈之上饰珠宝带饰一周,边缘镶以金条,中间嵌宝石12 块。每块宝石周围饰珍珠6颗,宝石之间又以珠花相间隔。博鬓六扇,每扇饰金龙1条,珠宝花2个,珠花3个,边垂珠串饰。全冠共有宝石121块,珍珠3588颗。凤眼共嵌小红宝石18块。冠总重2595克。值得一提的是,凤冠上的凤以翠鸟羽毛贴饰,这种制作方法称点翠,能使其颜色经久不变。
在造型方面,皇后凤冠的冠饰很满,戴在头上几乎都没有头发露在外面,这就是明朝女子冠饰的一大特点——满冠。
黄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衮服
极品龙袍华贵气 金丝雀羽溢彩光
黄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衮服,出土自定陵地下宫殿万历皇帝棺内西侧,原件出土时残碎,并黏合在一起,呈灰褐色块状。衮服是皇帝在祭祀天地、宗庙、社稷所举行的大典时所穿的礼服,是龙袍中最为华贵的极品,属国家一级文物。整件衮服结构严谨,龙纹的形象,八吉祥的纹样和十二章的规格、部位都具有鲜明的明代宫廷纹样的特点。
黄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衮服圆领,右衽,宽袖。身长136厘米;领缘周长32厘米、宽3.5厘米;挂肩41厘米;袖通长233厘米、宽55厘米;下摆宽105厘米;摆高80.5厘米、上宽66厘米、下宽85.6厘米。整件衮服由左前襟一片、右前襟一片、里襟一片、领缘两片、袖片四片、摆四片,共十三片组成。
衮服上除了有龙纹、万字、寿字之外,还有皇帝专用的“十二章纹”,也就是十二种图案,它们是龙,分布在前后两面,日、月分布于两肩,星辰、山脉分布在衮服后面,华虫分布在两个袖子,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则分列于前后襟的团龙两侧,象征着集一切权力及美德于皇帝一身。衮服通身还织有279个“卍(万)”字纹,256个“寿”字纹,301只“蝙蝠”纹和271个“如意”纹。八吉祥图案是螺、轮、伞、盖、花、缸、鱼和肠。
衮服用色以正色为主。在宫黄色的织地上用二十八种色线配色。还有金线和孔雀羽线,色调瑰丽绚烂,流光溢彩中不失庄重。
衮服的制作技法也采用缂丝技法,被称为“织中之圣”。采用的原材料也极其珍贵,金线织纬,用量达十二两左右,且金线特别细,每根线直径仅0.1毫米,是历代缂丝作品中少见的。
金爵杯
琼浆玉液从此出 牡丹花枝嵌朱红
爵,在古代是指一种酒器,早在商周时期,贵族便在各种祭祀活动以及会宾客、冠婚、朝聘、乡射等礼仪中广泛使用。古人认为,爵虽为饮器中最小者,但“在礼实大”。这种酒器是天子分封诸侯时赏赐给诸侯的,后由此引申指爵位、官位等。金爵便是指金质爵杯,更是皇帝和重要大臣才能使用的器物,也是身份尊重的象征。
十三陵定陵中共出土金爵四件,两件出自万历帝棺内,两件出自第六器物箱内。形制基本相同,爵的三足、柱、把和器身系分别制成后焊接在一起的。镶珠宝金托金爵,爵,深腹、短尾、长流、二圆柱、三足外撒、一侧附有方形把。托,盘形、平沿、浅腹、平底,中心立一树形柱,三面分别雕出花瓶形,瓶内各插一支嵌有珠宝的花卉。爵腹外壁压刻半浮雕式的二龙戏珠及海水江崖流云纹。三足及二柱刻龙首纹,把饰云雷纹,三足上部及二柱顶端各嵌红宝石一块。爵身及托共嵌有宝石25块(其中红宝石15块,蓝宝石10块)、珍珠五颗。爵底外壁刻字一周“万历年造足色金重五两一钱七分”。爵身连托总重531.5克,含金量95%,是所有金器中含金量最高的。
爵通高10.3厘米、长径9.6厘米、腹深3.5厘米,托口径15.9厘米、底径13.1厘米、高1.2厘米,金爵与金托设计构思十分巧妙,造型优美,装饰华丽,富有强烈的稳定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扫码看明文化论坛精彩内容
本版文/本报记者 武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