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自有佳肴:阅读美食书是美上加美

  • 2022-12-08 14:43:00
  • 北京旅游网综合

真正好吃的人,常找来美食书籍阅读,经常会捧着书本垂涎三尺,真可谓“书中自有好佳肴”。阅读是美事,阅读美食书籍更是美上加美,让人切实感受到食物的确能给人治愈的力量。

《品吃》

作者:唐振常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们每天都离不开吃。不过时代不同了,现代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嘴和味蕾也都开始精致化,不仅仅想着吃饱,还要讲个氛围,开始追求吃出品味,吃出个道道。

唐振常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出身于成都大户。他在《品吃》一书中的文章,皆由自己每一宴每一席的经验写来,川菜、粤菜、徽菜、京菜、沪菜……因为学养的深厚、经历的丰富,评判好坏的眼光准确犀利。《品吃》提供了大量传统菜式的来龙去脉,这些掌故类知识相当好看;而唐振常先生让人分享他半生的积累时,同时也不时以他的率性性格令读者会心一笑。唐先生在师陀家赴宴。师陀夫人请来的厨师手艺高超,问他如何烹出这样的美味,师傅除了讲述一番选料、调味、火候等要素,最重要的一句话是:鱼在锅里不要去乱动牠。

唐先生最深憾的就是许多传统菜肴已经“名不副实”,材质、经营方式乃至地方文化都已变化的缘故。他的童年记忆为后来者留下寳贵的中华料理的“源”与“脉”。他文字的典雅、风雅和传导的那一份传统文化的芬芳,令人怀念这位已经逝去的长者。

《品吃》中有段话颇为精到:“食有三品:上品会吃,中品好吃,下品能吃。能吃无非肚大,好吃不过老饕,会吃则极复杂,能品其美恶,明其所以,调和众味,配备得宜,借鉴他家所长,化为已有,自成系统,乃上品之上者,算得上真正的美食家。要达到这个境界,就不是仅靠技艺所能就,最重要的是一个文化问题。高明的烹饪大师达此境界者,恐怕微乎其微;文人达此境界者较多较易,这就是因由所在。”一个人想达到会吃的境界,实与文化分不开。

《五味》

作者:汪曾祺

散文大家汪曾祺既是美文家,又是美食家,他写过很多谈吃的文章,汪老所食、所喜的多是地方风味和民间小食,无论是谈萝卜、豆腐,还是讲韭菜花、手把肉,皆是娓娓道来、从容闲适;所有吃过的和没有吃过的,一经他说,全成了美食。著有《汪曾祺谈吃》《寻味》《五味》等美食文章。

汪曾祺写的美食文章读的人则津津有味,满嘴噙香。他还在《五味》中这样写道“我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尝,不管是古代的还是异地的食物,比如葵和薤,都吃一点。一个一年到头吃大白菜的人是没有口福的。”汪曾祺在《葵・薤》里说,自己小时候读汉乐府《十五从军征》“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怡阿谁”时,尽管他“未从过军,接触这首诗的时候,也还没有经过长久的乱离,但是不止一次为这首诗流了泪”。想见汪曾祺老人也是多愁善感,性情中人,遇事有激情,有感动,有愤慨。

但汪曾祺并不止于见花流泪,感别伤心,而是追根究底,想要弄明白葵到底是什么物种,他从《毛诗品物图考》追到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和《植物名实图考》,恰巧在武昌见到了古书中的葵―――冬苋菜,终于放下了一件心事,总算把《十五从军征》真正读懂了。

当然,汪曾祺的心思可不仅仅在考古,而自有深意,中国人讲究寓教于乐,汪曾祺也不例外,在其他几篇谈美食的文章里,他犹如邻家老妪,絮絮叨叨地讲自己的创作观点和人生感悟,可是你竟然一点也不讨厌他,反而觉得他是一个挺可爱的小老头。

《半饱》

作者:欧阳应霁

香港设计师、漫画家欧阳应霁图文并茂的美食书有个绝好的名字《半饱》。这本书早在2007年CCTV10《人物》给欧阳应霁做的专题里就以撩开面纱,他是一个擅长设计、见闻广博,对生活永远有热力永远有好奇的创作人,他恰巧又精于厨艺,你可以想像,他的美食世界必定也精彩万分。他对待厨房不会规规矩矩,每道料理每样食材都有乐趣。他又坚持半饱,让自己有余裕去容纳其他美好,享受恬适的同时,还有动力追求刺激。用半饱主义看美食、看世界、从味觉出发,体验半饱主义人生。

他说半饱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半饱背后也是一种贪心。其实另外一个方面:永远保持一种不满足,保持一种好奇,生活里头总有更好玩的事情会在下一阶段出现。为什么半饱?身边大吃大喝至死方休的多的是,半饱,是不是故作另类?半饱,开始最初其实是被迫的——因为平日工作实在太忙,吃到一半就要赶着翻江倒海地做别的事情,所以常常不知不觉半饱着肚。也因为如此这般活着太累,吃到一半就想睡觉了,饭桌旁沙发上一躺下,马上沉沉睡去,剩下半桌饭菜明天收拾。生活迫人累人之外,也因为头发都白了,不再像少年时代饥不择食,多了点选择,真的好吃的才动心动情。偶然有放肆乱吃的,都挤得饱得苦不堪言,而且一团腹肌马上跑出来,后悔也来不及。所以不是念营养学出身不是专业厨师的他,也大胆走出来身体力行振臂一呼:半饱就好!

欧阳应霁的旅迹遍布欧洲、北非、中东、亚洲,许多新奇食材的描述本身就是一篇美文。大自然的奇妙丰饶在一个小小厨房展示。这种五光十色打破的是你的饮食常规,打破的也是你既定的生活视野。许多人喜欢此类书籍,正是因为他们以特殊视角提供了我们对于世界的想象。而想象在提高着人的精神质量。

欧阳应霁同样提供了诸多的食物知识,诸如迷迭香、罗勒叶、鲑鱼、牛蒡、薄荷冻、各种白醋……但更深入人心的,是一切细节之中体现出来的对于生活的热度与情趣,那些游走、找寻、烹制、会友。这似乎也是一本白领的“小资指南”,它的可操作扩大了阅读队伍。

《无尽的盛宴》

[美] 露丝·雷克尔

美国《美食》杂志六十年精选作品《无尽的盛宴》,读了的人都赞不绝口。这本三十七万字的美食书完全是一本文学精品。作者是著名的小说家、普利策奖获得者、《纽约客》的资深写手露丝·雷克尔。

在《无尽的盛宴》中,作家们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藩篱,带领读者重温在世界各地品尝过的特殊食物和奇妙经历。精彩的文选包括了美食大师费雪的《瑞士的三间小餐厅》,趣味盎然地讲述了她在瑞士的旅途中,行经的三家与众不同的小饭馆。还其他有各种各样有趣的美食文选,就不一一列举了。

在地域特色、人文传统、人物故事与生活细节之中描写美食,该书文字的灵动优美与世事变幻的历史感可媲美于经典作品。食物的口感、人的味觉、以及盛宴的进程与气氛,越细致越难写。读这本书,享受与惊骇同时并举。是一次增加文学修养的学习。“对意大利人来说,追求食物的新鲜不只是融在民族的血液里,更是从小就接受训练的优良表现。”“薄得像中国珐琅碗上的一层釉,小而精致的裂纹,一口咬下,芬芳散布在整个口腔。”“食物、安全感和爱是人类三项基本需求,但它们相互混合、纠缠不清,以致无法独立分离了……”这都是一些大师以感性的小品笔触引领读者走向跟大作相同的目标,那就是教你体会生活的可能性与美。

《食桌情景》

作者:[日]池波正太郎

作者是著名的小说家、电影评论家,也是颇具知名度的美食家。他每天在家中写作工作,因此对于食物和享受食物的心情十分讲究。他认为“心情愉悦地用餐不但是保持健康的不二法门,家中的气氛要是过于低落的话,就算是端上高级的牛排特餐,也会让人有一种‘尸骨无存’的错觉。”这或许就是作者的饮食观。

他的美食随笔,并不局限与对美食本身的材料、制作、火候的介绍品评,常常会通过故事收回到美食的“文化思考”上来。他母亲最爱寿司,他讲述母亲的最爱,却写出了母亲的好强,含辛茹苦地将他们兄弟拉扯大。讲述在横滨吃美食的经历,让人看到这个地方几十年的变迁。回味奈良东大寺“结解料理”的大宴,仿佛是历史小说家在体味古人的味觉感受和气氛。

书中谈到了生活琐事及家庭关系,也谈到了很多引人遐想的美食,字里行间充满了温情的感动,让人切实感受到食物的确能给人治愈的力量。

《吃食和文学》

作者:汪曾祺

《吃食和文学》收录了汪曾祺关于美食的经典散文集,包括家乡的食物、地方风味、家常小菜、民间特色美食等内容,无论是谈萝卜、豆腐、野菜,还是谈鳜鱼、羊肉、手把肉……在汪曾祺的描述之下,所有吃过的和没有吃过的食物,全部都是美食。这些都是汪曾祺崇尚恬淡自然的精神境界的体现。

在《吃食和文学》里汪老这样结尾:“一个文艺工作者、一个作家、一个演员的口味最好杂一点,从北京的豆汁到广东的龙虱都尝尝;耳音要好一些,能多听懂几种方言,四川话、苏州话、扬州话。否则,是个损失。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

汪曾祺谈美食,朴素而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人间至性至情的热爱和对旧日快乐生活情景的缅怀和深深眷恋之情。

  • 编辑:党思洁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