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先农坛的“一亩三分地”

  • 2023-02-28 16:25:00
  • 燕京旅行

在北京中轴线的南端距离天安门广场约6.2公里的地方,坐落着一处坛庙建筑群,那里是古代皇帝亲耕“一亩三分地”的地方。

今天我们讲讲先农坛,一个严重被低估的景点,一览中轴线独有的壮美。

北京先农坛坐落于永定门大街西,与天坛东西相望。它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山川坛”。嘉靖十年(1531年)于内坛墙南部建天神坛、地祇坛,形成先农坛现今的格局。

明万历四年(1576年)改山川坛之名为先农坛,设置先农坛祠祭署,铸先农坛祠祭署印。清代,先农坛之名沿用,并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行了大规模改建。祭祀先农神的坛台先农神坛,即是清乾隆十九年重修的。坛为方形,一层,南向,砖石结构。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或亲临或遣官在此祭拜先农,随后到“一亩三分”的籍田中行籍田礼,扶犁亲耕。

太岁殿

太岁殿是供奉祭祀太岁神的。据说,太岁神是木星,是值年之神。每年十二个月,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三个将神,按月轮流当值主事,东西两庑殿各六位,共十二位,成龙配套,像人间一样有完备的组织领导系统。 

太岁殿是先农坛内最大的单体建筑,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又叫太岁坛。明嘉靖以前,太岁、风云雷雨、山岳海渎等神灵都在此供奉,此后则专门用来祭祀太岁及十二月将等自然神祇。明清时期。每年冬至或翌年立春及遇到水旱灾害时,都要在此进行祭祀太岁的活动。

庆成宫

庆成宫始建于明天顺三年(1459),当时叫做“斋宫”,是皇帝祭祀亲耕前斋戒的地方。但是从建成后基本没有使用过。乾隆二十年(1755年),改称为“庆成宫”,成为皇帝行耕籍礼后,休息和犒劳随从百官茶果的地方。庆成宫前殿有宽大的月台,可以举办祭祀礼仪活动。

神厨院与宰牲亭

神厨院落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祭祀先农坛内诸神准备牺牲祭品及存放先农神牌位的地方。

神厨院占地面积约3790平方米(不包括宰牲亭),坐北向南,“北正殿五间,以藏神牌,东为神库,西神厨,各五间,左右井亭各一”(《日下旧闻考》卷五十五)。

宰牲亭院落是祭祀先农坛内诸神时宰杀牺牲的地方。室内明间正中心有一洗牲池,池上下都有排水口,宰牲过程中产生的毛血等物可流入其中。

宰牲亭的屋顶形式为重檐悬山顶,这种形式在国内现存的明代官式建筑中是罕见的,被誉为“明代官式建筑中的孤例”。

神仓

神仓位于太岁殿东,原为明代旗纛庙,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改建为神仓。明清时期,皇帝亲耕的籍田收获下来的粮食就储存在这里,作为祭品用于京城皇家坛庙的祭祀。

为了使这些粮食免遭虫害,防止发霉,在建筑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筑上使用雄黄玉(三硫华砷)彩画,颜料有巨毒,可以驱虫;为了便于通风换气,防止谷物发霉,在仓房上都开有气窗。

俱服殿、观耕台和皇帝的一亩三分地

具服殿、观耕台和皇帝的一亩三分地位于太岁殿南侧。

观耕台是皇帝观看大臣行耕籍礼的观礼台,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砖石结构,台高1.6米,台平面19米见方,须弥座以黄绿琉璃砖砌筑,装饰精美。

台南是皇帝亲耕籍田,即一亩三分地。

“一亩三分地”是老北京人口中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意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其来源与先农坛皇帝“亲耕”的籍田有关。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籍之礼,其“亲耕”的地块面积恰好是“一亩三分”。

皇帝“亲耕”的籍田为什么不大不小,非要定为“一亩三分”?据传有两种说法:

一是取其象征之义。在中国古代,一三五七九被视为阳数,一和三为阳数中最小的两个数。因为皇帝是天子身份,既要亲耕又不能太劳累,所以定个最小土地面积作为籍田,权作意思意思地“示范性耕耘”,故为一亩三分。

还有一种说法是认为与当时中国的行政区划有关,计有十三个行政区划,时称“十三都司”,所以取了“一”和“三”作为籍田面积。

北京先农坛的“一亩三分地”长11丈,宽4丈,分为12畦。中间为皇帝亲耕之位,三公九卿从耕,位于两侧。依照古制,皇帝亲耕时要右手扶犁,左手执鞭。

先农坛台

先农坛台位于开放的古坛区内,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坛台坐北朝南,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四面各建有八层台阶。明清时期,仲春时节皇帝亲临或遣官来此拜祭先农。

天神坛与地祇坛

天神、地祇坛是明嘉靖时期根据典章制度改革的需要,于先农坛内坛南门外增建,用以供奉风云雷雨、山岳海渎等神灵,以祈求风调雨顺,保佑农业的丰收,成为中国古代重农尊祖思想的体现。天神、地祇坛形制现已无存,目前尚有保存完好的地祇坛石龛座移入博物馆内,以绿色植物示意地祇坛原有形制。

坛在坐北朝南的一个四周围墙围起的大院子里,坛为两座,东是天神坛,西是地祇坛。两坛同高,面积却不一样,天神坛比地祇坛小了近一半,都有围墙,围墙上都夹三座棂星门,并立石龛。

天神坛的石龛在北面,白色,雕流云、海水江崖纹,为风、雨、雷、电四天神。地祇坛石龛在南面,五座,青白色,三座刻山形,为五岳、五镇、五山神;两座刻水纹,为四海、四渎神。坛东坛西还各有石龛,东为京畿山川神,西为天下山川神,有地方,有全国,照顾得很周到。

明、清两代是我国封建社会重农祭农活动发展的顶峰时期,祭祀亲耕制度周密详备,整个仪式隆重有序。从先农坛所保存的清雍正帝先农坛亲祭图和亲耕图及有关典籍上,可以看到其过程极其庄严繁复。

每年仲春亥之日前一个月,就要由礼部报请耕籍日及从耕三公九卿官员名单,由鸿胪寺在先农坛籍田两侧立好典礼仪式及从耕官员的位置标识牌。

耕籍前二日,皇帝开始斋戒,三公九卿以及文官四品以上,武官三品以上一应人等皆在家斋戒二日。耕籍前一日,皇帝在紫禁城中和殿阅视祭奠祝文、耕籍谷种及农具后,由太常寺官和顺天府尹在仪仗乐队护卫下送至先农坛,分别安放在神库和耕籍所。

耕籍之日,清晨,皇帝着礼服乘龙辇出紫禁城,午门鸣钟。皇帝到达先农坛后先去具服殿盥手,然后至西侧先农神坛祭拜先农。祭拜之后,皇帝到具服殿更换龙袍准备亲耕。

礼部司官三挥红旗,礼部尚书跪奏皇帝出具服殿,户部尚书跪进耒,顺天府尹跪进鞭。然后,皇上右手执耒,左手执鞭,耆老二人牵耕牛,鸿胪寺官宣布仪式开始,皇帝步入“一亩三分地”亲耕。紧跟在皇帝身后的顺天府尹手捧青箱,户部侍郎握种播撒,种下稻、黍、谷、麦、豆等五谷杂粮。皇帝三推三返完成耕籍礼后,户部尚书与顺天府尹跪受耒、鞭,分别放置犁亭、鞭亭。

皇帝登观耕台,从耕三公九卿依次接受耒、鞭,行五推五返、九推九返之礼。当礼部尚书奏报“耕籍礼成”时,乐队奏导迎乐《祐平章》,皇帝方可起驾离开先农坛……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因此,对于祭祀先农和耕籍礼,历代皇帝都不敢怠慢。清雍正四年(1726年),曾颁旨全国省府州县厅设先农坛行耕籍礼。为了保障亲耕典礼的顺利进行,清雍正以后,皇帝还要先到现在中南海的丰泽园“演耕地”里演练一番。

即使这样,一次在嘉庆皇帝亲耕的过程中,还出现了耕牛发起牛脾气,死活不肯耕地的“意外”。

据《清实录》记载:嘉庆二十年(1815年)三月,嘉庆皇帝来到先农坛,按照古制祭祀先农并准备躬耕。

这天伴驾的有睿亲王端恩、克勤郡王尚格、庆郡王永璘、礼部尚书穆克登额、吏部侍郎佛住、刑部右侍郎熙昌等人。在一亩三分地上,顺天府为皇上和大臣们准备的耕犁、牛鞭、耕牛、谷种等已经摆放就绪。

这时,歌咏禾词声气,鼓乐齐鸣,皇上穿着龙袍一手扶耒,一手拿起赶牛鞭,驱牛亲耕。没想到,那几头拉铧犁的牛竟敢“抗旨”,不论皇上怎样驱赶硬是一动不动。御前侍卫十余人挟裹着牛,连拉带拽,才协助皇上勉强完成三推。轮到三公九卿从耕时,耕牛仍是不听使唤,要么纹丝不动,要么四处乱窜,把三公九卿折腾得狼狈不堪……嘉庆皇帝龙颜大怒,当天就下令将负责调教耕牛的大兴县和宛平县的知县沈守恒与张洽“先行革去顶戴交部严加议处”,顺天府尹专辖人员费锡章、兼管刘鐶之及有关官员,也全部“交部严加议处,所有此次一切例赏,概行停给”。

  • 编辑:黄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