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义区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组成了一张张独具顺义魅力的文化名片,今天就跟着顺义君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吧。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胡营高跷秧歌据传起源于明代中期,是由南方吴姓商人组建的几档花会中的一支。清朝中期,因发生严重的水灾,致使四档花会一度失传数年。后有徐姓村民,恢复了这四档花会。大胡营高跷秧歌基本形式至此固定,并延续至今。
大胡营高跷秧歌有托头、卖豆、武扇、文扇、渔翁等十二个角色,每个角色都各有特色。其中,托头手拿两个花棒,模仿猴子的动作,讲究眼不离棒,棒不离眼。
传统高跷表演,多注重动作惊险,队列变换,而大胡营高跷秧歌则另辟蹊径,于高跷表演中夹杂唱词,是为一绝。
完整的唱曲、生动的唱词,配以莲花落腔调,更显韵味醇厚,深受一方百姓喜爱,是民众喜闻乐见、不可缺少的民间活动。现遗传下来的唱曲有大八仙、小八仙、绣荷包、绣手巾、小放牛、小顶嘴、小白袍、小红袍、小过桥、全家谱、访白袍、大江洋等40余首。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孙氏糕点模具制作技艺,以雕刻精致、种类繁多为特色,传承六代,至今已有240多年历史。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第二代传人曾为慈禧太后66大寿制作贺寿糕点模具,今藏于故宫博物院。之后又为稻香村食品厂、桂香村食品厂、宫颐府食品厂、大桥道食品厂等厂家制作模具。
过去,每年中秋都有皇宫里的人到孙家订月饼模子。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到了孙宝德父亲那一辈,孙氏糕点模具的制作技艺已经相当精湛,其制作的百福百寿月饼模子还被首都博物馆收藏。
年过花甲的孙宝德是这门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也是目前全市唯一的糕点模具木刻手艺传承人。孙氏祖传糕点模具从设计到成品的制作,包括设计、胚胎、作地、光漆、画印、雕刻、烘烤、磨活、抛光、配木作纸盒等十余道工序。通过刮、刨、凿、切、剔、刻这六种制作模具的刀法,倾注心血,一块上好的陈年木料才能变成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起源于元朝时的古老京都,盛行于明朝景泰年间,是中国古代金属工艺品高级技艺。景泰蓝以其玉石般温润、珠宝般的光泽、瓷器般的细腻、金银般的灿烂被称为北京工艺美术四大名旦之首,燕京八绝之一。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工艺,景泰蓝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品,制作材料包括紫铜、黄金、白银、珐琅、釉彩等昂贵材料,制作工艺繁复。一件完美的作品要经过60—100道大小工序,10余次高温锤炼,众工匠共同手工制造而成,光一件作品就要经过30~40天的制作时间。
如今,良山景泰蓝制作技艺已传四代。第四代传人、良山景泰蓝厂长胡玉江,在厂区内创办了良山景泰蓝文化旅游体验基地,让广大游客可以走进景泰蓝艺术馆、景泰蓝文创展区,近距离了解景泰蓝传统文化和制作工艺,更可以观看景泰蓝制作流程,亲自体验景泰蓝的制作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