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乱世成就英雄,有人说英雄造就乱世。《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从战场和军营中略窥人性和兵计,从各种政治军事斗争中学习国土历史变迁,从各个角色身上洞悉传统精神文化。《三国演义》里,塑造了很多骁勇善战或足智多谋的英雄形象,就算是千年之后的我们在重温这段历史时,都能感觉到每个人的鲜活个性和思想处境。关羽就是其中之一,除了叱咤战场的将军形象,忠君爱国也是关羽身上具备的优良品质,并一直被后人传颂。
《三国演义》中提到,关羽是东汉末年蜀国名将,一生忠义仁勇,大杀四方,以诚信和忠孝名冠天下。关羽早年犯事,流落到幽州涿郡,结识刘备、张飞,三人一见如故,所以有桃园三结义一事。他们一同参与平黄巾战役,跟随刘备前往中原。徐州战败后,三人失散流离,关羽暂时投靠曹操。关羽深得曹操喜爱,并亲自斩了颜良杀了文丑,为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受曹操封汉寿亭侯,是个挺高的官职。后来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后,便离开曹操,千里走单骑又回到刘备身边助力他的天下大业。219年,刘备在汉中称王,封关羽为前将军。同年,刘备派关羽进攻荆州北部樊城,曹操派大将于禁前去救援。当时正值雨季,多日暴雨令汉水水位线暴涨,于禁七军无法展开救援,二是被困在水中不得前进,将士们只好纷纷前往高处避水。关羽则乘势坐大船进行攻击,大破敌军。彼时关羽歼灭了于禁所有的援军,一举威震华夏,这件事让曹操感到害怕,一度产生迁都想法。随后,曹操派徐晃前来增援,东吴吕蒙又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
关羽的一生都献给了刘备的天下大业,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忠”的意义。关羽去世后,民间尊他为“关公”,历代朝廷对他也多有褒封。清朝雍正时期,更是尊关羽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地位等同。后代对关羽的尊敬和崇拜可见一斑,这是由于关羽身上,有中国自古以来尊崇的传统美德——忠义。
“我堂堂丈夫,焉能背义投敌?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死,名可垂于竹帛也,又何惧哉!”一番肺腑之言,以表自己肝胆忠心,这就是关羽的忠义气节!
对个人来讲,忠是忠于家族和事业,义是义于朋友和公众。对关羽来讲,忠是忠于战争和社稷,义是义于明辨是非、分清恩仇。关羽忠贞不二,义薄云天,一生追随刘备,千里走单骑也要找到他,更有“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而对于曹操的恩情,关羽也时刻挂记于心,所以才有华容道放走曹操一事。在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关羽靠忠义力量凝聚人心,战绩显赫;而在当今社会,忠义与孝顺也让关羽名垂千古,成为现代人心中被神化的人物形象之一。
满腔热血和忠肝义胆护国护人心,当代人崇拜关羽的真正原因,大概就是如此。原来忠孝古风才是凝聚人心的基础,而这也是忠孝精神一直存在且不断延续的理由。关羽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一座文化丰碑,是忠诚、英勇的象征,也是财富和健康的代名词,关公忠义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忠孝精神都应当与时俱进,这不仅仅是维护家庭关系、促进每一个小家庭发展的核心因素,也是维持整个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虽然说当今社会对于忠孝的定义已然与过去不太相同,但是想要维护社会根基,保证社会良性发展,就必须拥有文化核心竞争力,让每个家庭稳固而幸福,才能让社会拥有不惧各种文化入侵的核心力量。对于国人来说,“忠孝”二字最当尊崇和传承,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优良美德,在家庭关系中也尤为重要。关羽的忠义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对家庭,对工作,对社会都具有深远的意义。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不仅仅是回顾历史的好书,也是学习优秀传统文化难得的优秀作品。(作者:高国潮,中国财经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