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0年,卢沟晓月依旧

  • 2022-08-30 09:06:00
  • 北京日报

卢沟桥亦称芦沟桥,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因横跨卢沟河而得名,与河北赵州桥、泉州洛阳桥、潮州广济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这样一座名震千古的石桥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1.卢沟河阻断重要通道

卢沟河即永定河,是北京地区一条重要的河流,发源于桑干河和洋河,古又称治水、㶟水、浑河、无定河,曾水患多发,后经治理,康熙帝赐名永定河,以迄于今。

卢沟桥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也是华北地区跨度最大的古代石桥。在实用性上,卢沟渡口自古就是中国南北交通大道的要津,卢沟桥的架设使这道天堑瞬间变通途;在工艺性上,这座桥全部用坚固的花岗石砌成,桥面宽绰,结构坚固,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水平;在观赏性上,自它诞生的那天起,这座石桥就在疏星晓月的映衬下,成就了享誉京城的“燕京八景”之一;在历史性上,它不仅是保存至今的金代最完整地上建筑,还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是中国抗日军队打响全面抗战第一枪的地方。1961年,卢沟桥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交通运输完全靠人力和畜力的时代,沿太行山东侧山麓的大道是中国北部南北交通的唯一大道。如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所言:“殷商和妟已有交涉,根据古代自然地理的情况来推测,只有沿着今太行山东麓一带,这种交涉才有可能。因为山麓地带以西,尽是深山大谷,南北来往和文化交流,在那时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太行山东麓的这条大道“在那时候也是华北大平原上南北之间唯一可以通行无阻的大道”。

不要以为这仅仅是北京通往中原的唯一大道,在古代社会,它还是从塞外东北平原、蒙古高原经居庸关、古北口、喜峰口或山海关南下中原的唯一大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这条南北大道上,却有一条大河阻断了这条大道,这就是卢沟河。

卢沟河穿越太行山支脉和燕山山脉之间的峡谷奔腾而来,因上游水流湍急,泥沙量大,进入北京平原后很容易造成河道淤积,致使河水泛滥。我们今天说,北京平原是由永定河夹带的大量泥沙冲积出来的,这条河不仅用自己的胸膛养育了北京城,还用自己的河水滋润了北京城,因此成为北京的“母亲河”。可是它不仅有慈爱的一面,也有野性的一面,每逢洪水季节,它的肆意都带来水患无穷。

2.金世宗钦定:封侯、造桥

自先秦以来,卢沟河渡口就成了燕蓟的交通要道和兵家必争之地。但那时的人员、物资运输量不大,可以靠船只摆渡过河,也可以靠浮桥或木桥过河。然而当金朝定都中都(今北京)后,其统治地域已南及淮河流域,这个渡口成了南方各省进京的必由之路和中都的重要门户,就不能不考虑在卢沟河上架设一座宽敞而坚固的桥了。于是,这件事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兹事体大,此事居然是由皇帝钦定的,他就是史上著名的金世宗。《金史·河渠志·卢沟河》云:“(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夏四月丙子,诏封卢沟水神为安平侯。(金世宗大定)二十八年五月,诏卢沟河使旅往来之津要,令建石桥。”这段文献说了两件事:一是金世宗敕封卢沟河为“安平侯”,二是金世宗降旨建造卢沟石桥。

关于前一件事,又见《金史·礼制八》的记载:“大定十九年,有司言:‘泸(卢)沟河水势泛决啮民田,乞官为封册神号。’礼官以祀典所不载,难之。已而,特封安平侯,建庙。二十七年,奉旨,每岁委本县长官春秋致祭,如令。”据此可知,由于卢沟河水患频仍,主管官员束手无策,遂奏请金世宗为卢沟河封神。古代帝王有哪个是不迷信的?于是在礼官明确表示此议于礼不合的情况下,金世宗虽然没有给卢沟河封神,但也对其加官晋爵,封为“安平侯”,并建庙祭祀以祈“安平”。好在金世宗把封建迷信的文章做足了之后,仍不忘从利国利民的实用性出发,降旨建造卢沟石桥。

金世宗是金朝的第五位皇帝,在位于公元1161年至1189年。他是金朝历史上一位卓有作为的皇帝,在位期间事事以民生为念,“躬节俭,崇孝弟(悌),信赏罚,重农桑,慎守令之选,严廉察之责”,从而天下承平,国泰民安,他甚至因此还获得了“小尧舜”的美誉。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帝王不下四五百个,而有幸与“尧舜”相比附的只有二人,一个是开创了史上第一个太平盛世“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再一个就是金世宗。在世宗的治理下,金朝很快步入了鼎盛期,而卢沟桥在此时兴建,堪称金朝的盛世之举。

可惜事未成而人先去,金世宗于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降旨建造石桥,不久后便去世了。即位的金章宗谨遵遗旨,于“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六月复以涉者病河流湍急……更命建石桥”。金章宗明昌三年三月,即公元1192年,卢沟桥历三年而功成,迄今830年。桥建好后,金章宗“敕命名曰广利”,取其广利天下之意。

3.艺术性源于金章宗审美

金章宗系世宗之孙,生逢盛世的他极为推崇儒学和汉文明,是金朝诸帝中汉化程度最深的君主,也是书画艺术水平最高的君主。由他钦定的卢沟桥,到底会是什么样的呢?

在章宗看来,这桥光是具有实用性是不行的,它还必须是个艺术品。于是便有了这券孔高大、桥拱连绵、望柱雕栏、斩龙剑墩、荷叶墩座的白石大桥。而其中的点睛之笔,则是那些望柱上雕刻的神采各异的石狮子。

狮子原来生活在非洲和亚洲的印度、伊朗一带,并非中华本土的动物。但它们很早就传入内地,早在《汉书·西域传(上)》中就有了关于“乌戈地暑热莽平……而有桃拔、师子(狮子)、犀牛”的记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从不拒绝外来文化,并且很快就能把外来文化融合进来,“狮子”就是典型一例。

自从东汉时期西域人进贡狮子后,狮子很快成了中华文化中的吉祥神兽,成了智慧和力量的化身,并被奉为“中国人的守护神”。而这个蕴意,便是在卢沟桥上雕刻狮子的起因。

如果仅仅是为了取其“守护”之意,在卢沟桥头,像宫殿门外那样立一对狮子就可以了,为何还要在卢沟桥的281根望柱上雕刻约500个石狮呢?而且这些石狮雌雄各异、大小各异、姿态各异、神情各异,绝无重样,这又是为何呢?

答案无别,无非是要把这座石桥打造成精美的艺术品罢了。这些石狮有的抬头望天,好像朝着远方长吼;有的低头蹲坐,好像专心倾听桥下流水;有的小狮子依偎在母狮的怀里,好像正在酣睡;有的小狮子藏在大狮子的身后,好像正在躲猫猫;还有的小狮子大概太淘气了,被大狮子用爪子按倒在地,一脸无奈地呆萌朝天……

这是不折不扣的艺术品,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以“卢沟晓月”的美名跻身“燕京八景”之一。放眼望去,这座石桥如长虹般横跨在波光粼粼的卢沟河上,原本水流湍急、波涛汹涌的渡口变得恬静如画。每当黎明时分,站在古桥上凭栏远眺,天上晓月妩媚,天边西山叠翠,不由人不如痴如醉。何况眼前还有那大约500个石狮可观、可赏、可抚、可亲,真是怡情之至。

第一个把这番美景传播到世界的,是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早在13世纪,他就在《马可·波罗行纪》中盛赞这座桥“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而且特别夸赞桥栏柱上的石狮子是“美丽的奇观”。未曾亲眼目睹卢沟桥的西方人,于是直接称呼这座桥为“马可·波罗桥”。1986年,新成立的“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筹资355万元,拆除了1967年加宽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并清除了路面上铺垫的沥青,完全恢复了古桥的原貌。辗转至今,在历经830年后,卢沟古桥依旧,卢沟晓月依旧。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从拱极城到宛平城

刘永加

位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在中国抗战史乃至整个中国历史长河中,其地位之重要和名气之大不言而喻,然而最早它并不叫宛平城。当地有首歌谣唱道:“小小屯兵拱极城,城门三百三十钉,城上三百三十个垛口,城内三百三十个兵。”说的就是宛平城。

明末崇祯年间,崇祯帝为抵御李自成起义军进攻北京,在卢沟桥东面建成了这座屯兵的桥头堡——“拱极城”,扼守咽喉要道。拱极就是保卫皇上保卫社稷的意思。《日下旧闻考》中记载:“卢沟畿辅咽喉,宜设兵防守,又需筑城以卫兵。”拱极城“局制虽小,而崇墉百雉,俨若雄关”。

据史料记载,牵头建设拱极城的是御马监太监武俊,他受朝廷之命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开始修建拱极城,崇祯十三年(1640年)建成。1981年8月,在宛平城西门洞地下考古发掘出一块腰牌,上面的敕令记载:“钦差分守真、保、涿、易、龙、固等处地方,详查台垣、火具、清军募练兼山西开采事务、督理拱极城工,御马监太监武俊。崇祯十三年三月上吉日立。”

武俊到任以后,马上开始着手修建“拱极城”。他从设计、计算石材到抽调组建工匠队伍,样样亲力亲为,以求人力和物力达到最佳的修城状态。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又节省银两,他除把收放钱粮、管工等要责委以专人外,还把所有的账目一一详实记入账本,并亲自监督执行,从而保证了工程进度和质量,很快建成了拱极城。

为了增强防御效果,城墙基础铺六层条石,上面砌砖,内部填实黄土和碎石,顶上再铺面砖三层,墙体紧凑而严密,防护性极强。建成后拱极城的城墙外侧有矮墙垛口,上有望孔,下有射眼,垛口上还有一层盖板。这样既可以掩体,又可以拒敌,敌强时可以拒守,敌弱时亦可出击。

由于建成于金明昌三年(1192年)的卢沟桥,是当时永定河上惟一的桥梁,不仅是出入北京的咽喉要道,还担负着沟通长城内外、联系各地的交通任务。因此,新建成的拱极城及卢沟桥在军事上占有重要地位,城东西两门与桥面为一直线,桥城相连,俨若雄关,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明代赵宽《题卢沟晓月图》诗中写道:“银河半落长庚明,城高万户皆鸡声。长桥卧波鳌背耸,上有车马萧萧行。苍烟淡接平芜迥,沙际朦胧见人影。举头一望天宇高,残月苍苍在西岭。”诗中描绘了当年人们在鸡声残月中,车马萧萧、行人匆匆通过卢沟桥赶往京城的繁忙景象,充分说明了卢沟桥的交通要道地位。

拱极城的建设,就是为了屯兵防守,因而它与普通县城区别很大:拱极城规模较小,有“斗城”之称,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总面积20.5公顷。没有县城的大街、小巷、市场等设施;且与一般县城设四门不同,全城只有东西两门,东门叫“顺治”,西门叫“永昌”,并设有瓮城和城楼,属于军营格局;整个城墙比较厚实、坚固,主要是有利于拱卫京师。

到了清代,拱极城改名拱北城,并把西门改称为“威严”。拱北,即拱卫北京的意思。清朝在这里设有参将官署衙门,位于城内正中路北,所设的参将职位是仅次于总兵、副总兵的职务,统辖本部军士约1500人,紧急状况下能调动外地驻军。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进入清代以后,城西及永定河两岸商户逐渐迁居到城内,相继建起了酒肆、茶楼、驿站和祭祀庙宇,小城再也不是单纯的军营格局了,而是成为了一座繁华的集镇。

拱北城改名为宛平城,还要从宛平县的历史说起。宛平之名,取自《释名》“燕,宛也,宛然以平之义。”宛平县历史悠久,从辽代开始设置。金贞元元年(1153年)定都中都,宛平县与大兴县同为中都大兴府的管辖县,宛平县辖西部,大兴县辖东部。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废除大兴府,置大都路,宛平、大兴为其管辖县。明永乐元年(1403年),此前设立的北平府改称北京,行政上改为顺天府,辖宛平和大兴两县。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大兴和宛平成了附郭京县;到了清代,宛平和大兴继续是附郭京县,仍然隶属顺天府,县衙署驻地均设在北京城内。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第二年,南京政府决定将北京改为北平,原属各县并入河北省。这样,宛平县衙署就由北京城内迁到了卢沟桥边的拱北城内,拱北城从此开始称为宛平城。

正是由于宛平城和卢沟桥的重要军事地位,宛平县署迁到此地9年后,“七七事变”在此爆发。后宛平县政府迁到了长辛店镇,仍隶属于河北省。1952年7月宛平县制撤销,辖区划归北京市。宛平城及附近地区现有卢沟桥、岱王庙、兴隆寺、龙王庙、宛平县署等十多处古迹,并建起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王光镐)

  • 编辑: 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