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时间的故事”,打卡最美中轴线上的“暮鼓晨钟”

  • 2022-08-29 12:44:00
  • 北京印迹inBeijing

在北京中轴线最北端,钟鼓楼遥遥相望数百年,见证着北京城的发展变迁。

北京钟鼓楼始建于元朝,曾为元、明、清三代的报时中心。文武百官上朝、百姓生息劳作皆以此为准。暮鼓晨钟在古都上空回荡了六百多年。

8月26日,位于鼓楼一层的新设展陈开放试运营,以沉浸式数字展和丰富的交互体验带领大家走进“时间的故事”——

展厅详细介绍了钟鼓楼的特点和其作为北京中轴线最北端的重要作用,以及在中轴线申遗中的重要地位。

光影秀《共鸣》在中心券洞上演,缤纷的影像与恢弘的建筑空间巧妙结合,带你穿越古今,领略中轴线之美,是不可错过的震撼体验。

展厅介绍了钟鼓楼作为司时中心,以“暮鼓晨钟”报送标准北京时间的工作流程。

在这里,还可以体验击鼓、撞钟,倾听“古钟之王”的浑厚钟声。

展厅重点展示了钟鼓楼的建筑特色,还能看到1986年钟楼修缮时取出的钟楼“镇物”。

没有钟表的年代是如何计时的?在这里可以找到答案。动动手了解一下日晷、铜刻漏、碑漏、时辰香的计时原理和精巧构造吧。

钟鼓楼自古以来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在这里可以翻阅300余张钟鼓楼不同时期的老照片,聆听回响在鼓楼前的各种老北京叫卖声。

通过展厅里的VR设备,可以“登临”鼓楼二层、“漫游”二层展厅,观看钟鼓楼周边风貌及中轴线全景。

此外,展厅内还设有一处自助售卖机,提供以钟鼓楼为主题的文创产品“拼图盖章卡”,隐藏玩法等你来解锁。

鼓楼高46.7米,三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是一座以砖木结构为主的建筑。

最初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名为齐政楼,取金、木、水、火、土、日、月七政之意,历史上曾三毁四建。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第三次重建,留存至今。

鼓楼二层大厅内展有25面报时更鼓,1面主鼓代表一年,24面群鼓象征二十四节气,都是根据清朝嘉庆年间尺寸仿制的。

在这里,每天的固定时段可欣赏到击鼓表演。鼓声雄浑有力、气势磅礴,回荡在整个大殿内。

鼓楼二层还设有中国古代计时仪器展,可以看到各种古代计时器,如碑漏、铜刻漏、日晷、香漏等,了解中国古代计时仪器的运作及功能。

钟楼高47.9米,重檐歇山顶,黑筒瓦,绿琉璃剪边,风格素洁,是一座全砖石结构的大型单体古代建筑。

现在看到的钟楼是在被火烧毁后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1747年建成的。为了防火,整个建筑采用砖石无梁拱券式结构。梁、檩、檐、椽、斗拱、暗窗等建筑构件均为石料雕凿而成。

钟楼内部结构将天井、声道及传声融为一体,强调了共鸣、扩音和传声的功能,钟声“十有余里,莫不耸听”。

钟楼二层的报时铜钟制造于明永乐年间,悬挂于八角形木框架上,通高7.02米,钟身高5.5米,下口直径3.4米,重达63吨,钟声浑厚,是目前中国现存铸造最早、重量最重的古钟,被誉为“古钟之王”。

钟鼓楼位于中轴线最北端,登楼可俯瞰庄严壮美的中轴线风光。

岁月变迁,如今的钟鼓楼仍不失往日的华丽和庄严,守望着北京城熙来攘往的人间烟火。

在北京最美的季节,不妨来打卡这两座古老地标,一起追忆暮鼓晨钟的旧时光,感受京城的历史韵味。

  • 漫游东城

  • 编辑:朱怡心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