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上的中国》:深入浅出描绘戏曲导赏图

  • 2022-07-12 10:58:00
  • 人民日报

戏曲,这门古老的舞台艺术,承载着中国人的精神旨趣和文化气质。《戏台上的中国》为人们走进戏曲世界,进而探寻民族文化基因提供了一把钥匙。

本书两位作者都是中国戏曲研究专家,但他们更愿意把自己定位为“导游”,通过绘就“导赏图”,带着读者步入戏曲的山山水水,在流连品味间感受文脉传承,感悟美的真谛。全书先以“唱戏”总括,再以“戏史”为贯穿,以“演戏”“看戏”“写戏”为展开;继而从戏班架构、演戏的人和具体的戏台等角度进行分述。在全书的最后,作者将《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长生殿》等戏曲经典,以及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艺术人生单独成章,分别从戏曲文学、戏曲表演等角度进行浓墨重彩的讲解。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作为导赏,这本书在严谨学术研究基础上,着意探索表达上的通俗可亲。全书近35万字,不乏引经据典之处,但读来毫无晦涩艰深、佶屈聱牙之感,而是深浅相宜、雅俗共赏。如作者在本书“引子”中所说,他们想把戏曲的历史故事和大家“絮叨絮叨”,“絮叨”自然是谦恭之辞,实际上蕴含着作者在专业学识之外突出的语言表达能力。

作者注重通俗性和故事性,具体表现在全书以俗证史的写作风格。那些充满烟火气的、带有文化生活史意味的文学作品和文字资料,既生动描摹历史细节,也在世代流传中移风易俗、理家化民。作者援引这些材料,为戏曲史的发展写下生动注脚。比如,作者引用通俗小说中的描述,指出折子戏是应观众之需,应时而生,当其在一次次演出中被打磨得越来越精致时,折子戏就有了独立的艺术价值,进而经受住时光的淘洗,传承至今。从《儒林外史》到《陶庵梦忆》,从坊间逸闻到古典小说、文人笔记,作者借俗补史,化俗为雅,把看戏人、唱戏人、写戏人的林林总总写得生动细致、妙趣横生。本书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即引用外国人在华游记、随笔等,展现近代外国人眼中的戏曲之美和社会风貌,为读者提供当时中外文化碰撞交流的视角,丰富阅读体验。

作者将戏曲专业素养和人文情怀倾注笔端,为广大读者绘就这卷内容丰富的戏曲导赏图。生旦净丑的台前幕后、勾栏瓦舍的古今变迁,有学术探讨,也有历史典故,让原本就热爱戏曲的人思考,让尚未领略戏曲之美的人心生向往。书里书外,今天的戏曲既接续历史文脉又承载当代文化自信,未来将有更多精彩等待我们去发掘、去创造。(赵建新)

  • 编辑: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