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来了!除了昼最长,还有这些习俗你知道吗?

  • 2022-06-16 17:57:00
  • 北京旅游网综合

“日长长到夏至,日短短到冬至。”正如这句民间谚语所言,当人们感觉到白日的时间逐渐变长时,夏天的第四个节气——夏至,就已经到来了。据古籍《恪遵宪度》中对于夏至的解释:“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之名由此而来。

6月21日,在夏至这一天,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个节气,这是北半球一年中夜最短、昼最长的一天,而且越往北白昼越长、黑夜越短,直到北极圈以内,白昼成为24小时,在北京地区,夏至日白昼可长达15小时。

除了温度升高,这个时节降水也更加频密,雷阵雨是最常见的天候,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有“夏雨隔田坎”的说法。刘禹锡所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便反映了夏至的这种气候特征。

而夏至的如期而至,也宣告着将迎来酷暑,炙热的盛夏已经不远了。你准备好了吗?

古代,夏至又称“夏节”“夏至节”,人们对于夏至的重视,不亚于一些传统节日。有趣的是,古代夏至还有一项放假的“福利”。宋代庞元英所撰写的《文昌杂录》有载:“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宋代官员从夏至这天开始放假三天,让百官回家休息。

虽说古代有夏至放假的传统,但在田野间,却正是夏忙之时,农家们忙得热火朝天。因为谚语有云“夏至不热,五谷不结”,夏至时节,时逢仲夏,气温较高且日照充足,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此时各种杂草和庄稼一样快速生长农民伯伯开始了“三夏”大忙,田间管理、施肥除草,盼望着金秋有个好收成。

夏至不锄根边草 如同养下毒蛇咬

“春争日,夏争时。”到了仲夏的夏至时节,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因为此时,农田里的杂草和庄稼一样生长得很快,不仅与作物争水争肥争阳光,而且是多种病菌和害虫的寄主。正如农谚所说:“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所以这时农家们也需要忙前忙后。

夏至时节,稻田中一片葱绿,秧苗已经长高了,间距更密。薅秧子的时候,人的身体不用弯得太低。当然,夏至时天气更为炎热,虽然头顶烈日,但对于农户来说还不算太累。当下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薅秧比较少见了,农家也能从辛苦的劳作中解放出来。

夏至三候

一候鹿角解:夏至之日“鹿角解”,鹿是山兽,属阳,角向前;麋,形大,属阴,角向后。夏至一阴生,感阴气而鹿角退;冬至一阳生,麋感阳气而麋角退。

二候蜩始鸣:后五日“蜩始鸣”。古时楚称蜩(tiáo),秦晋称蝉。蜩螗(táng)沸羹,叫声沸稠为粘羹,多美的形容!蜩即夏蝉,黑大,叫声清亮,俗称“知了”。螗小而绿,叫声尖锐急促,它立秋后才鸣,也称寒蜩、寒蝉、夏蝉,为区别于“知了”,俗称为“都了”。它一叫,秋色厉,都该了了。

三候半夏生:再五日“半夏生”。这意味着夏天过半了,后半夏白昼骄阳似火,浓荫难求;夜晚虫鸣如织,花香四溢。半夏是一种白色块茎,它生于阴阳半开半阖时,所以,作为一种中药材,主治半开半阖之病,协调中枢。如治伤寒寒热,是少阳之枢半开之病;治喉咙肿痛,是少阴之枢半开之病。

夏至,是蛙声阵阵,蝉鸣声声,稻花如白练,荷花别样红。扬雄、武则天、李白、李调元都曾与夏至有过故事。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星繁愁昼热,露重觉荷香。”气温逐渐升高,天气日渐炎热,但与此同时,经过“小荷才露尖尖角”后,池塘中的荷花开得正艳丽。于是在夏至,赏荷花成了民俗活动之一。

每年夏至前后,莲池里开满了荷花,满目都是荷叶的青绿与荷花的艳红。“满是枯枝残叶的莲池,忽然在夏日化作一片怒放的荷花。一池碧水中,满塘都是高低错落的翠绿荷叶,与枝枝莲蓬相映生辉。若逢朦胧的雨雾天,站在池塘边的屋檐下观荷花,细雨打在荷叶上,发出悦耳的响声。微风轻拂面庞,夹杂着荷花、荷叶的清香……”

恣意绽放的荷花,就像是热烈奔放的夏日中,沁入心脾的一抹清凉。夏至一过,更炎热的盛夏就要到来,真正暑热的“三伏天”也不远了。不妨趁“三伏”还未到来的仲夏,赏荷、吃面、消夏,享受还略有一丝凉意的夏天吧。

菡萏发荷花 李白笔下的夏天格外动人

夏天,是荷花盛开的季节。诗仙李白在《子夜吴歌·夏歌》中写道:“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夏歌》以写景入手:“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时候,西施泛舟采莲,但是她的艳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人人争餐秀色,使宽阔的若耶溪变窄了。人潮汹涌、人舟填溪满岸的热闹场面,形象地展示在大家面前。

清代戏曲理论家、诗人李调元著有《南越笔记》,共十六卷,记载了广东天文地理、风土人情、矿藏物产等内容。其中,卷三介绍琼州潮时写道,“夏至潮大于昼,冬至潮大于夜”,描述了琼州海峡潮汐的特异现象。

夏至也和其他节气一样有各种习俗活动,不同的地方习俗不同。

祭祀祖先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就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如今,有的地方在夏至前后还会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消夏避伏

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古时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竟而成为制度。

夏至养生10要点

清淡饮食,多吃蔬果杂粮

夏至时节气候炎热,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

生活环境要清凉

很多年轻人喜欢穿牛仔服饰,夏季不适合穿这种衣物。衣服颜色尽量以浅色为主,衣服的布料尽量选用棉质及亚麻。居室宜清凉,早晚室内气温低,应将门窗打开,通风换气。中午室外气温高于室内,宜将门窗紧闭,拉好窗帘。

忌夜食生冷

夏季夜短,生菜、瓜类等,本为夏季忌食之品。夜间亦要注意不要吃生冷、粘腻之物,否则可见腹胀、吐泻交作等病症。

晚睡早起睡午觉

此时节,公众起居调养应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而老弱者则应早睡早起。从这天开始,一定要睡午觉。夏至阴生,在中医理论中,午觉是以阳养阴,子觉是以阴养阳。只要能合上眼睛一会儿,就能达到很好的养阴效果。

多喝水,防头痛头晕

夏至时节气温高,人体内的水分大量流失,此时若不及时补充水分,就会使人体血容量减少,大脑会因此而供血不足,进而造成头痛头晕。

静息调心

根据中医五行理论,夏天是养心的季节,应“常如冰雪在心”,即“心静自然凉”。听慢音乐是一个调息的好方法,舒缓的音乐可以帮助呼吸慢下来,让心脏得到休息。

温水洗澡

温水冲澡可使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体表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改善肌肤和组织的营养,降低肌肉张力,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

忌夜卧贪凉

不可晚上睡觉整夜开空调冷气,这种习惯易导致伤风、面瘫、关节疼痛、腹痛腹泻,对身体的损伤是严重的。谚语有“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乱,加减逐时衣,少餐申后饭”的养生口诀,均可以理解为夏季的养生要求。

适当锻炼身体

锻炼的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为凉爽的时候进行,场地可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清新的地方,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打太极拳、做广播体操为好,剧烈的运动不宜做。

外出采取防晒措施

此时节,应避免在强烈的阳光下暴晒,外出时,应采取防晒措施,如打伞、戴遮阳帽、涂防晒霜等;随身要备有人丹、藿香正气水、十滴水、清凉油等。

  • 编辑:党思洁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