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本好书,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想了解北京的历史与现实,过去与现在,古老与新生,不妨来看看小北搜罗的
那些关于北京的书籍,感受作家笔下北京的样子,耐人咂摸,回味无穷。
1.好一个北京:作家笔下的北京
本书分为六个章节,承载了陈建功、肖复兴、刘一达、侯磊、普天、杨建业等26位作家,老中青三代人对老北京风土人情、人文历史、地标建筑等回忆与感悟。作家们的文笔老道且细腻,情感饱满且真挚,充满人情味儿,以及人世间的烟火气息。
读这本书时,顿感老北京跃然纸上,有关老北京的画面也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犹如当下的自己,并非只是一位读者,或者老北京历史的旁观者,反而也变成了书中的小小人物,与本书26位作家同频共振,共同感受与体会老北京的人生百态。此外,人气插画师杜凡专为本书手绘插图,读者可通过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图画,感知属于老北京的独特魅力,产生对老北京的向往与美好的情感。
2.北京烟树
“燕京八景”中有“蓟门烟树”一景,意指北京前身蓟城的古城墙上树木蓊郁,如雾如烟。
作者侯磊借此化成本书书名《北京烟树》,寄望于依依柳烟中,述世态变迁,品人情冷暖,发怀古幽思。本书是一部地域色彩浓厚的散文集,也是一部有关北京日常的生活之书。侯磊是老北京的后代,他在一系列的回忆中,记叙了胡同人生、街面儿江湖、古都掌故,展现了一位80后青年作家眼中北京市井的人间烟火。
3.北京人
本书是作者发表过的散文作品集。由42篇散文组成,其中有讲述大家都熟悉的表演艺术家、导演和当红影视演员的,也有讲述普通如保安、出租司机、外国留学生、异地打工者、社区居委会大妈、北京手工艺者、北京某中学老师、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等平凡小人物的,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和他们都曾有亲密接触,在讲述他们的故事的时候,作者没有停留在事件表层,更没有刻意迎合大众的关注,而是滴水见太阳地捕捉细微,把情和理融合起来,以小见大地去刻画这些人物的精神世界,多层次多维度地呈现着当下北京人的精神风貌。
这些人物生长在北京文化中,因此讲好他们的故事,也就弘扬了北京人行为背后的文化底蕴和内涵,进而也就树立了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案例。
4.北京西郊故事集
《北京西郊故事集》是70后首位茅盾文学奖得主徐则臣的全新短篇小说集,收入了《屋顶上》《轮子是圆的》《六耳猕猴》《成人礼》《看不见的城市》《狗叫了一天》《摩洛哥王子》《如果大雪封门》《兄弟》等九篇作品。
“花街”与“北京”是徐则臣小说创作的两个重要谱系,本书描写了一群自花街来到北京的年轻人——行健、米箩、木鱼、宝来等的生活境遇。他们在北京西郊这片他乡生存艰辛,却始终心怀热情,面对未来即使心中彷徨,也绝不屈服于此刻。不进城的时候,他们便在夕阳渐落之时爬到屋顶上,遥望那一片浩瀚的楼房加霓虹灯的热带雨林。
入夜的北京前所未有地空旷,在柔和的路灯下像一个巨大而又空旷的梦境。王城堪隐,万人如海,在这个城市,你的孤独无人响应。但你以为只是你时,所有人出现在你的生活里:所有人都是你,你也是所有人。
5.记忆北京
陈平原新著四种——《想象都市》《记忆北京》《当年游侠人》[增订版]《学者的人间情怀》
“大学”“都市”“图像”“声音”……这些关键词构成了作者“现代中国研究”的新视野,有着文化史研究的意义。这种介于“思想”和“学术”之间的课题,保持着研究的开放和活力,呈现出作者丰赡舒展的学术面貌。
《记忆北京》一书收录了作者关于北京的文化随笔共计二十五篇。作者身为岭南人,却是最早呼吁建立“北京学”的学者,并在北大开设“北京文化研究”专题课,主持相关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主编“北京读本”,指导北京研究方向的博士和硕士论文,游走于书斋与社会关怀之间。作者以诸多实际行动为依托,试图借由文人的情怀和底蕴、学者严谨扎实的治学功底,用想象和记忆的碎片来重构一个精神的古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