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深入推动非遗保护工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推动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不断提升非遗保护水平,续写创新性保护传承,多样化融入生活的新篇章。
完善机制
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保护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离不开科学合理的保障机制。近年来,北京市积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不断完善非遗保护传承机制,相继出台《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北京市传统工艺振兴实施意见》《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北京市曲艺传承发展实施计划》等法规和政策文件,形成“非遗项目——传承人群——保护实体——宣传展示”等内容全覆盖的配套政策,切实提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并为加快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今年3月,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公布《北京市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共收录37个传统工艺项目。该目录的公布有助于在现代生活中推广手工劳动的创造性价值,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旅游业注入更优质、更富有吸引力的文化内容。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与北京市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签署协议,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义务履行和传习补助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评估。
被评为优秀等次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口技代表性传承人牛玉亮说,评估是对自己尽心传承口技的认可和鼓励。他已收了3批21个徒弟,虽然84岁了,还在积极教学、演出、出书……他感到责任在肩,必须努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央地共建
促进非遗保护科学发展
2021年6月,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北京18个非遗代表性项目成功入选,入选项目数量居全国前列。
2021年9月,北京市政府公布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宫博物院“传统百宝镶嵌制作与修复技艺”、国家博物馆“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国家图书馆“敦煌遗书修复技艺”等中央单位的一批大国传世技艺首次列入北京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进一步深化了央地共建的非遗保护模式。
非遗保护资金在开展技艺传承、人才培养、传习交流、宣传推广、文化内涵挖掘、传统文化教育,支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参加重大活动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京评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连丽如和弟子挖掘传统曲艺的文化内涵,整理传统评书书目,对老曲目进行理论和技艺研究以及宣传推广;
北京一得阁墨业有限责任公司使用补助资金拍摄影音资料、制作宣传册,开展“墨汁与书法——非遗传承入课堂/社区”体验活动。
北京市积极鼓励社会参与,发挥首都高校的学术资源优势,2021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委托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培训非遗传承人60余人。
主题活动
展现“双奥之城”文化魅力
今年春节和冬奥会、冬残奥会举办期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以“文化中国”为主题,组织开展了“北京2022——京城迎冬奥非遗贺新春”非遗主题系列活动 。以北京冬奥村、延庆冬奥村、冬奥会主媒体中心“文化中国”展示区为核心,展出“燕京八绝”技艺等代表北京独特文化魅力的300余件非遗作品,向3600多名各国运动员、1900名注册记者以及国际奥委会官员等嘉宾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北京特色文化。
以冬奥会为契机,北京市的非遗老字号和各区都开展了各具特色的非遗主题活动。 东城区举办“当非遗遇见冬奥”直播活动,选送的北京玉雕、景泰蓝、北京绢人作品在冬奥村展出,剪纸和京剧脸谱还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展示。通过讲述生动的北京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出春节期间北京“双奥之城”文明、祥和、热烈的文化氛围,展示出非遗传承人、保护单位、老字号保护传承非遗的生动画面。
由国家级非遗项目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钟连盛主创的“冬奥五环珐琅尊”作品在北京冬奥村展示时,吸引了很多国外运动员驻足观赏。该作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北京冬奥文化巧妙地融合起来。钟连盛说,在北京这座“双奥之城”,能用国家级非遗技艺创作出作品展示给外国客人,非常有意义。
出版丛书
记录北京珍贵非遗资源
北京市近年来注重系统调查、保存记录珍贵的非遗资源,继《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后,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持续组织开展主题书籍创作出版,取得多项成果。
《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2021年10月出版发行,共4函16册300余万字,聚焦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的挖掘与展示,从营城、红迹、园林、商街、名人等方面讲述北京城市变迁和人文历史故事,用引人入胜的语言传递中轴线文化魅力,填补了深度探访北京中轴线文化和旅游资源类丛书的空白。
2021年12月,《长城就在屋檐下:长城非遗游》出版发行,共两册58.2万字,收录300余幅照片和手绘图,以非遗为重点,以长城文化为核心,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世界旅游名城建设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历史契机,图文并茂地呈现长城文化带沿线的历史文化风貌和旅游体验亮点。
为记录、保存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个人记忆中具有遗产价值的文化资料,持续组织编辑《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2021年增加了5位代表性传承人的口述史,共5册69.3万字。至此,《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已出版35册。该丛书按照口述史访谈的原则与方法进行编写,兼具文献资料价值与较强的可读性。
此外,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传承人对文化传统的深刻理解与自身掌握的精湛技艺,为后人传承、研究、宣传、利用非遗留下宝贵资料。2021年开展连丽如(北京评书)、杨凤一(昆曲)等10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记录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雷雨霖(鹤年堂中医药文化)、郎志丽(北京面人郎)等20位传承人相关资料的记录工作。
宣传展示 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近年来,北京市借助资源优势,以举办传统节庆活动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为契机,举办和参与多项国内外非遗展演展示活动。
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积极组织非遗传承人创作富有红色文化内涵的非遗作品,推荐剪纸、核雕、景泰蓝制作技艺、皮影制作技艺4个非遗项目的6件作品参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其中,2件景泰蓝作品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永久收藏。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2年元宵晚会上,景泰蓝制作技艺、剪纸、布老虎制作技艺等12个北京非遗项目的传承人现场展示作品和技艺;相关视频上线微信春晚视频号新媒体平台,该晚会的话题全网阅读量达22.9亿。
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口号是“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激发非遗活力 创造美好生活”“乡村振兴 非遗同行”。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非遗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非遗保护社会氛围、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全市各区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积极组织开展非遗宣传展示体验活动。
6月11日至18日,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在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举办第三届北京非遗购物节,主题为“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口号为“享传统文化 购非遗好物”。活动由北京文化艺术传承发展中心(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以京东、抖音、北京时间互联网平台为主阵地,邀请荣宝斋、全聚德、天福号等18家非遗老字号参与。既有深度内容,也有趣味互动,营造“沉浸式”非遗线上体验,从传播到影响力全线打通,广泛触达文化消费群体,推动北京非遗“破圈”,提升北京非遗社会影响力。
各区也推出了多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例如,东城区推出“非遗正当时 青春风华茂”系列活动;西城区云上播出纪录片《遗脉相承》;朝阳区线上直播“非遗连接现代生活”;密云区举办“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喜迎二十大·“璀璨非遗 密玉情牵”非遗云直播主题文化活动,同时线上和线下相结合举办喜迎二十大·山水遗珠耀京华——密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巡礼……
丰富多彩的宣传展示非遗活动,推动着北京非遗多样化融入现代生活。
本文转载自《中国文化报》6月10日 第4版 有部分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