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相伴,开启精神的旅行

  • 2022-06-09 16:45:00
  • 北京旅游网综合

时间在无声无息中迎来初夏六月,暑意渐浓。读书可以平心,读书亦能静气,读书还能让我们厚积而薄发。六月书单来了,让我们一起阅读吧!

《艺术为人民:延安美术史》

在中国现代美术发展历程中,延安时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在不到十年时间里,延安美术创作与国运、与时代、与人民紧密相连,涌现出了一批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对新中国美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部延安美术史,就是一部鲜活而生动的党史和革命史。《艺术为人民:延安美术史》以全景的视角,呈现了一幅延安美术创作的瑰丽画卷。

本书共分为六章,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观和方法论,对延安美术的发端,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的美术教育,民族化、大众化的美术运动,延安美术思想的争论等一系列命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研究。特别是对延安美术的历史内涵、体系特征以及社会历史动因进行了充分的探讨,这不仅是对中国革命美术的阶段性总结,更对当今和今后社会主义美术发展之路提供了启示。书中还展示了大量珍贵历史文献和图片,还原了延安美术历史的真实情境,把我们带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到浓厚的时代气息。

《中华匠人精神传奇故事图画书》

“中华匠人精神传奇故事图画书”丛书是一套凸显中国风格和中国气象的图书。它讲述的是中国故事,绘画风格让我想起自己童年时代看过的那些线描式的连环画,亲切无比。在当下卡通、动漫流行的趋势下,这套丛书的编辑和作者似乎有意要采取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思维方式,从传统中寻找到创新的途径。

同时,这些故事基本上都是以一些著名的老字号为原型,这些老字号是在长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传统,他们的传统与中华文化的传统息息相关,他们本着朴素而高尚的情怀,一代又一代在各自的行当里发扬了中华匠人精神。中华匠人精神内涵丰富,既指职业上的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也指老叟无欺、信守承诺的道德操守。丛书的每一本篇幅都不大,不可能全面介绍传统,作者缪惟就巧妙地用一两个故事将这些老字号传统中的高光点凸显了出来。比如《烤鸭王》里专门写了王仁贵为了提高自己菜品的质量,一再恭请京城的美食家孙二爷来店里品尝,他正是在孙二爷的指点下,找准了自己开餐馆的方向,并虚心请来烤鸭技术最高的刘大厨来主持,终于得到了“京城烤鸭王”的美誉。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营销鼓噪下,孩子们更容易被那些新潮的、舶来的品牌所吸引,以至于中国传统的老字号在年轻一代那里不是那么吃香了。“中华匠人精神”这套丛书的编写就是有心要擦亮咱们自己的“老字号”,让孩子们了解这些“老字号”的来之不易,并通过这些“老字号”走进中华优秀传统的精粹之中。

介绍中国人的工匠精神是“中华匠人精神”这套丛书的主题。工匠精神追求的是卓越的创造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过去一段时间我们曾忽视过工匠精神,但当中国在飞速发展中从“中国制造”向着“中国创造”升级时,我们又意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中华匠人精神”丛书的编创顺应了时代需要,也是一个大胆的编辑构想,因为工匠精神毕竟是一种关乎职业和经验的抽象理念,孩子们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但策划和编著缪惟想出了好主意,就是从孩子们的身边事讲起,从日常生活讲起。比如丛书的第一辑有五本,分别是《烤鸭王》《火锅王》《大鞋匠》《大药房》和《大茶庄》。这些故事所讲述的既有孩子们爱吃的烤鸭、涮羊肉,也有普通百姓家里常穿的布鞋、喝的花茶,也有遇到小病小痛就要光顾的药店。这些孩子们并不陌生的东西,既古老又生机勃勃绵延至今,浸透着代代相传的中华匠人精神。这样的讲述方式把抽象的精神理念与孩子们的具体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了。

《铸剑》

《铸剑》讲述了父子两代警察的故事,主人公鲁沂蒙在不断摔打中百炼成钢,主持破获了一系列疑难大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公安民警。在小说中,案件是载体和背景,通过描写十余起各类案件的侦破,凸显主人公的内心成长和守护人民平安的坚定意志。叙述模式上,不再是案情的着意穿凿,而是借案件有机排列,由浅入深彰显主题。主人公一线串珠,串起一组性格各异的人物在时代大潮中的不同命运,增强作品的历史纵深感。比如鲁沂蒙的同乳兄弟小喜,由于家庭背景和性格等原因,走上了与主人公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他们一个成了破案的警察,一个成了好勇斗狠的犯罪嫌疑人。二人之间的故事融法、理、情于一体,在生活的复杂性中展开正义与邪恶的斗争,由此展现出人民警察的忠诚信念、担当精神和英雄气概。

《铸剑》尝试以生动故事表现公安战线那些为人民平安殊死拼搏的公安英模群像,展现了人民警察内心深处对人民的大爱。当前,公安战线涌现出大量可歌可泣的故事,提供了大量鲜活素材。作者以超越个人的视角去观察大千世界,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为人民卫士塑像。

《中文桃李》

擅写大历史大变革的梁晓声,在长篇新作《中文桃李》将目光对准了“80后”大学生这一群体,以自身在大学执教过程中与学生接触的所见所闻为基础,讲述他们的理想和奋斗,也倾诉他们的苦闷与困惑,探寻自身成长与成就事业之路。

2000年,中文系新生李晓东和徐冉在去往大学的火车上初遇,小小的冲突后,彼此的印象都堪称不佳。他和她都没想到,这是一场漫长的缠绵抑或纠缠的开端。传道、授业、解惑……大学里道理分明的为人处世,在象牙塔外却陷入重围。

小说中的这对主人公毕业后和所有同学一样,面临着留在家乡小城市发展还是选择进入大都市打拼的抉择。北京城居不易,两人不得不面对高房价、高物价和工作挫折的诸多挑战,在职业理想和人生规划之间努力寻找着可能之路……这是一部直面现实、饱含人文情怀的长篇扎实力作,不回避生活中的难题,也努力寻找出路。相信不少在大城市打拼的青年群体会有共鸣。

与新中国同龄的著名作家梁晓声,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他曾创作出版过大量有影响的小说、散文、随笔及影视作品,以《今夜有暴风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雪城》《年轮》等一系列作品成为“知青文学”的代表人物, 2019年,他凭借长篇小说《人世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千里江山图》

近日,著名作家孙甘露的最新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千里江山图》进入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从中打捞出隐秘而伟大的历史事件,用文学的方式去想象它的曲折过程,放大它的具体细节,呈现这一事件得以完成的可能方式。作者捏土为骨,化泥为肉,将散落于历史尘埃中的理想主义者,重新聚起他们的精神和血肉,于焦灼乱世中躬身入局,他们的身影掩映出没在上海、广州、南京的市井街巷。

作品中,孙甘露不动声色地复刻了一幅幅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场景,写出一场场曲折迂回、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这群理想主义者用生命照亮了风雨如晦的暗夜,在更深的精神层面上展现了历史进程的沉郁悲壮,凸显了理想主义者的激情信仰和精神丰碑。

孙甘露调动了多年的文学积累和经验,在小说结构、人物塑形、和语言速度等文学性方面进行了探索,创新了主题小说的叙事范式,整部小说节奏快,情节密度高,语言动感强,在危机迭爆的惊心动魄中飞速推进,形成了一种激情美学叙事的动态结构。同时,孙甘露赋予小说人物以合理真实的人性逻辑,洞察焦灼乱世下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琴声飞过旷野》

《琴声飞过旷野》是徐贵祥创作的首部儿童文学作品,这既是一部从正面全方位描写几个孩子生活、情感和命运遭遇的作品,也是一部别样的革命历史小说,儿童及其生活既是小说表现的内容和对象,也是作家进入中国现代革命历史的独特路径。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大别山区的红色革命历史为背景,故事虽为虚构,却以历史真实为基础。随处可见重要历史事件介入文学虚构,对人物生活和命运的影响。这部作品将“人”推上历史前台,在社会生活和人际关联中,致力于“人在历史中”生存、生活和生命状态的展现,同时又与“历史中人的命运”的揭示联系起来,同步推进,求得“历史”与“人”的平衡、和谐。当代历史小说,曾因过分偏重“历史”,尤其是历史本质和规律的揭示,而使“人”和“文学”变成了“历史”——绝对的历史权威的注脚。

《琴声飞过旷野》对历史真实性的还原,突出历史与人向上向善的一面。这里有细心关注孩子的衣食生活、情感思想的叶晨霞和李桐,有关切孩子稚嫩心灵、不希望他们看到过于残酷的战斗场面而遭受血腥刺激的韦思源,有希望孩子掌握更多戏曲技能、富有侠义心肠的黄奎师傅,也有来自大城市用心教授孩子文化和艺术的朱玛丽老师。革命者希望能“让他们不再受穷,把他们的童年还给他们”,他们带戏班走街串巷演出,并不仅为了挣钱,也为让孩子们见世面,了解正在变化中的这个世界。即便在战火纷飞的时刻,他们想到的也是“一定不能再让孩子们冒险了”,把孩子转移到老根据地,给他们找地方读书,学知识,长大后“为国家做大事”。

作家用轻灵风趣的文字,呈现了一个个多姿多彩的儿童形象,展现了他们平凡淳朴而又可爱可敬的心灵,细致而又深入地发掘出孩子们纯洁、坚强、善良的品质,以及潜藏在他们身上的发展潜力和强大可塑性。无论是在最初的茶山戏班,还是在红军宣传队、随营学校的文艺队,抑或临时根据地的文艺队,作家对孩子们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都进行了生动细致的表现,对师徒情、师生情、母子情的描写,都饱含人性之善和人情之美。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他们的胸怀是如此坦荡,感情是如此朗健,心地是如此良善,意志是如此强韧,某种意义上已达到了现实与理想完美交融、充满崇高感的诗意境界。

小说中的儿童形象展示出一种革命最初萌芽、发生的状态,他们与更为理性成熟的革命者一起,共同构成现代中国革命历史源源不息的流脉和信仰传承的谱系。小说用轻盈灵巧的笔法,通过其言其行表现其情其意,充满童心童趣,更在其中寄寓着初心。历史造就他们的信念,信仰铸就他们的灵魂。对于作者来说,这是一段寻访初心、净化灵魂之旅。对于读者来说,这何尝不是寻找时代背后的宏深历史血脉和超越性价值理想的过程?

《繁星作伴好还乡——空间站全景立体书》

《繁星作伴好还乡——空间站全景立体书》用全场景的立体形式为读者真实还原国际空间站和中国空间站的外形及内部构造。全书将系统工程思维与科学逻辑融会其中,通俗易懂地讲解了航天器中的科学原理,再现了空间站这一大国重器的研制过程,带给读者直观、深刻的科普体验。

在这部颇具文创意味的立体书里,全景展示了火箭升空、宇航员训练、空间站结构、舱外工作、宇航员生活工作和空间站的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可以说是一本空间站的立体大百科。图书采用拉伸式架构,封面的前封及后封本身就是立体结构的一部分,它既能左右翻阅,还可以拉开,变身成为一个全景式的“空间站”模型。随书赠送的“载人飞船”拼装后可使全书长度达到2.3米,达到可读可玩可拼的多元效果。同时,书中附赠的“太空护照”印有图书的配套音视频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可以看或听到航天科学家致读者的话、立体书的玩法讲解、对接舱的手工教程以及全书音频。

本书主创汤波曾先后参与长征五号、长征二号丙和长征七号等运载火箭的动力系统、姿态控制等总体的研制工作;主创史晓宁牵头完成我国最大吨位新型固体火箭“力箭一号”的总体设计工作;主创顾璐琰在儿童文学及科普图书领域颇有经验。正是由于这些可爱的航天专家的参与,使得这本书既保证了科学知识的严谨性,又体现了选材的新颖性和呈现方式的趣味性。

《勐宝小象》

《勐宝小象》是一部具有积极意义的生态题材的儿童小说,作品紧密关注当下,以真挚雀跃的童心视角,参与时代记录,思索生态命题,生动展现了我国当代和谐有爱的生态环境与向善向美的时代风貌。

借助儿童文学的视角,作品中活跃着这样一群情感丰富的野生动物形象:小象勐宝,老象阿依莎,象群首领斑娜,还有人类的伙伴护林犬大狗黄毛,小马黑豆。作家运用素材并辅以想象,丰满了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自然保护区周边居民的情感互动,呈现了细腻真实的阅读质感。如早产小象被象群遗弃的场景,写出了母象的无奈和象群的不忍,地上的脚印反复叠加,说明象群曾徘徊犹豫了很久,象群还揪下芭蕉页遮掩小象,努力保护小家伙。象群与人类之间的互动,更是充分展现了我国近年来积极营造的良好生态环境。憨态可掬的小象来村里找村民们玩,蹭吃蹭喝,找小孩子玩,写得趣味十足。村民们的包容一如对待一个孩子,还专为大象耕种“大象食堂”,搭建象屋,盈满了宠爱。象群也以真挚的情感回报人类,勐宝小象与小蛮的丛林友谊,老象阿依莎感念拉勐大爹的的救命之情,每隔一段时间来看望、陪伴拉勐,斑娜带着象群来给人类致谢,这些情景,都写得非常感人。叙事中,还有信笔走来的各种山间植物。对大森林丰富物种的描写,显示了湘女散文创作积累的功力,文笔秀丽,简约,利落,大气,充盈着蓬勃的生机。丰富的博物学知识积累也令湘女对动植物描摹细致入微,呈现出浓郁地域文化气息。作品同时以儿童文学的方式写活了大森林里的生机与灵气。每一棵树上都住着一个小树精,如同神秘的小伙伴,伴随着故事的发展。

书中岩蚌的一己私欲使他成了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破坏者,他发现了有奇香的仙女树,想将它们移走;还砍伐野芭蕉树、破坏植被,最终破坏了象群对人类的信任,导致象群“出走”,众人寻找。这个终极矛盾的解决方式,同样没有剑拔弩张,而是以儿童文学化的“万物有灵”自然化解了:岩蚌每天砍芭蕉树,搬芭蕉树,可一夜之后一切又恢复原貌;那七棵香香的小仙女树,竟然像躲起来一样失踪了;岩蚌下河洗个澡,却招惹了脾气很大还有洁癖的鱼,被围攻;马上要被湍急的旋涡冲走的千钧一发,调皮的小象勐宝救了他,又将调皮进行到底,又卷走了他的衣服。于是乎,被救的岩蚌被芭蕉叶卷着,像只大粽子,场面极为滑稽。岩蚌至此深信,童话里的故事都是真的。勐巴拉大森林发现了他在做坏事,于是把小仙女树藏起来了,还派了神鱼诱惑他下水,他相信了勐巴拉大森林是有灵性的,终于心中有了敬畏。这着实是一个写得很欢乐的洗心革面过程。

  • 编辑: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