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转,绚烂的六月来了,京城各大室内展馆也陆陆续开放了,让我们走近这些精彩的展览,用心去倾听文化的声音吧!
《容曜丹青——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容曜丹青——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目前正在对公众开放中。本次展览是继 “妙合神形——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 之后,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精品中另外遴选明清肖像画佳作50余件(套)而举办的,题材涵盖皇室、名臣、名士、文会、闺阁、女容等多个方面,旨在持续展示明清时期中国肖像画的艺术成就以及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康熙书房坐像》《杜甫采药图》《追欢得禄图》……画中古人的一颦一笑都能通过线上线下展览清晰展现,观众可以从中了解到明清礼制官制、风俗服饰等丰富内涵。
肖像画作为图像数据,为后世留下了历史人物的容貌形象,是珍贵的历史记录;肖像画中服饰、装束、陈设等,不仅生动再现了当时各类文化制度,更反映了时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因而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史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的肖像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发展至明清时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外来技法,于绘画技法、表现方式和风格特征等方面均有创新与发展,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完善体系。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明清肖像画题材丰富、类型多元。
本次展览由三个单元构成:皇室名臣肖像画写实为主、以形写神,发挥着纪功、颂德、表行的作用;文人名士肖像画集娱乐、艺术与观赏于一体,不仅有表达个人志向与雅趣的独立像,亦有赞颂传统伦理与美德的家族群像;记录容姿的女性肖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女性的观念觉醒,从早期规箴教化目的转向对女子美感的呈现。可以说,此次展览比较全面地展示了明清肖像画的内容技法、时代背景、创作历程与相关内涵,令观众在观赏画作的同时,能够具体入微地从中领略明清两代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态、精神风貌、思想追求、信仰观念和审美情趣,深入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政治、礼制、官制、艺术、风俗、服饰、审美等各个层面的丰富内涵。
展期:2022年4月29日起展出,展出中
地点:国家博物馆 南9展厅
绝艺交辉——英国维多利亚和艾尔伯特博物馆与颐和园博物馆艺术精品展
展览首次聚焦十六至二十世纪的中欧物质文化与艺术主题,以英国维多利亚和艾尔伯特博物馆于2008年入藏的罗莎琳德和亚瑟·吉尔伯特夫妇捐赠金银器、鼻烟盒及微型马赛克等欧洲上流社会艺术精品,与颐和园博物馆所藏的明清时代各类宫廷艺术珍品共同展出。展出英国V&A馆藏88件/套和颐和园馆藏56件/套,共计144件/套文物。
展览时间:持续至7月1日
展览地点:颐和园博物馆
《意飘诗外——王明明古诗意画百开册页展》
展览汇集了王明明所创作的古诗意册页共一百幅,其创作时间自2006年至2019年历时十三年之久。册页是中国画特有的表现形式,可集诗书画于一体,往往在统一的主题下由画家于盈尺间将多张独幅画作组合而成,与卷轴和手卷相比更便于翻阅和收藏,是文人墨客案头赏玩书画的一种艺术形式。王明明近十米长的唐诗宋词三百首小楷手卷也同时展出。
在这套百开册页创作中,王明明打破人物、山水、花鸟的题材界限,在构思上下功夫、在构图中找特点,强调笔墨的和谐而减弱墨白对比,以用笔为主、晕染为辅来达到散淡、空寂、幽远、旷达、超逸之韵;强调空白的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起承转合的构成、以及落款印章对于画面整体相得益彰的作用。王明明的艺术一直追求传统文人画中的“书卷气”,他坚守艺术的寂寞之道,抱守神志以养静,去除笔墨上的燥气,整套册页均以清代纸墨绘制而成,自然之间将静气流溢于毫端。
展览时间:持续至6月19日
展览地点:北京画院美术馆一二层
《墨韵传承——李庚水墨画展》
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墨韵——李庚水墨作品展”开展,本次展览是中国美术馆学术邀系列展之一,以“音与画”的韵律为主题,展出李庚作品30余幅。
此次展出李庚的作品,既有现代性的抽象风格,也有古典意味的写实风格,奔放大胆,带有强烈的音乐律动。李庚借抽象水墨抒发浩然之气,以国际视角反观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之路,展现了他对水墨艺术的极致追求。
展览呈现在中国美术馆四层18号厅,展期至6月29日。(周一闭馆)
《我们曾同窗——中青年油画家作品展》
目前,“我们曾同窗——中青年油画家作品展”正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此次展览是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之一,共展出13位中青年艺术家近80件油画作品。
此次参展艺术家叶南、于波、钟剑秋、孙韬、郑光旭、张谢雄、李官博、孟丽、王威、尉捷、林文新、汤雨松、治龙,有着相似的海外求学经历,他们秉承初心、深耕创作,在专业领域以鲜明国际化特征、前沿学术理念和专业水平,构建愈加丰富的艺术世界。
展览呈现在中国美术馆一层2、4、6号展厅,展期持续至6月22日(周一闭馆)。
《熔铸根魂——朱曜奎艺术展》
目前,“熔铸根魂——朱曜奎艺术展”正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展出朱曜奎70多年来创作的40余件绘画精品。
本次艺术展,展出朱先生跨度七十多年来的文献和绘画作品,致敬其从艺、从教的精神。通过其文献资料、老照片以及各个时期所创作的讴歌时代的山水油画作品,来呈现朱教授的艺术创作、艺术教育以及推行大美术发展的成果。
朱曜奎,1932年出生于苏州,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他的作品融合了中国山水意象与西方写实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展览呈现在中国美术馆一层3号厅,展期至6月15日(周一闭馆)。
《锦色——传统建筑彩画技艺展》
“锦色——传统建筑彩画技艺展”由中国园林博物馆主办,由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市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国家级非遗保护单位)联合主办。
本次展览包括200余件展品,通过传承人手绘彩画小样,拓稿原件,文物修缮中的建筑彩画残件,非遗传承人自制工具等等,时间跨越宋、元、明、清和当下,集中展示了彩画构图、纹饰、色彩的历史沿革,和彩画描绘所需的关键工艺。
展览从彩画的构图、色彩、纹饰、工艺、保护等方面讲述色彩斑斓的木衣锦绣。徜徉其中,我们无不感叹建筑彩画色彩之华丽、能工巧匠技艺之精湛,并希冀这瑰丽的锦色可以被珍视与传承。
时间:持续至10月9日
地点:中国园林博物馆一号主题展厅
《节奏与迭奏》
目前,松美术馆正在举办大型展览“节奏与迭奏”,展览涵盖了40余位中国当代重要艺术家的近50件作品。王广义“大批判”、张晓刚“大家庭”、周春芽“绿狗”、曾梵志“面具”、徐冰“新英文书法”、丁乙“十字”、陈丹青“康巴汉子”等,名家作品云集。整体呈现以绘画为主,兼具雕塑、影像、装置,强调中国当代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此次展览“迭奏”的概念出自德勒兹与加塔利合著的《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卷2):千高原》,其本义指向一种重复迭奏的曲式。在《千高原》中,“迭奏曲”经过德勒兹和加塔利的浇灌而生长成一个哲学概念,其并非是一段节拍谨然、连续奏响的声音,而是一个持续进行着界域化和解域化的运动配置。因而,迭奏曲始终处于开放的居间状态,那些处于生成之中的、临界的、混沌的“间距”赋予迭奏曲以恒久的运动。
展览以“节奏与迭奏”的主题将这些跨代际的艺术作品串联成一个不断变化思考的展览形态,并与空间场域持续发生连接和互动,使松美术馆展现出绵延不绝的强度和活力。
展览持续至7月24日。
温馨提示:进入展馆全程配戴口罩,保持安全距离,做好个人防护,扫描“健康宝”并出示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配合测温工作,共同营造良好的观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