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成瀑 邂逅紫藤花海

  • 2022-05-06 17:22:00
  • 首都园林绿化

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农耕文化和历史的积淀,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北京界线分明的四季轮转,不仅带来自然界千变万化的美,更是印证了二十四节气歌所体现的中华民族对自然规律的智慧与观察。 

2022年,让我们随着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波浪,融合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追寻千载自然风物在历史长河中流传下的小秘密小故事,寻找北京植物当下最典型的特征,捕捉自然的痕迹,体会园林绿化的匠心独运,感受身边的美好。

夏天悄然而至,紫藤粗壮的藤蔓上,一个个穗状的花苞,灰粉中透着绿意,大约3厘米的长度,一层层包裹着,很难想象在短短的时间里它会舒展成15-30厘米的长串儿,宛若璎珞,披垂摇曳。紫藤是园林中常用的垂直绿化植物,配合廊架,在庭院中为人们提供一方阴凉。它不仅适应性强,生长迅速,而且耐阴、耐寒,也耐贫瘠、耐旱,同时对有害气体的抗性也较强,适合城市、工厂、公园、庭院内栽植。

花色与花型

紫藤花耐性好,适应性强,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均有栽培。由于紫藤人工授粉容易成功,所以现在品种繁多。江南有一种多花紫藤,花序比一般紫藤长一倍,花多略小;还有一种开白花的银藤,枝干细瘦,香气浓郁;还有一种野田藤,有红白两种,花小轴长,盆、地均可栽种。盆栽的小型紫藤品种,有花白香浓的麝香藤,有开桃红色花的红玉藤,有开碧玉色花的白玉藤,有红、白两色,轴长尺许的一岁藤等等。

重瓣多花紫藤

紫藤的花先于叶子开放,典型的豆科蝶形花,花色从羞涩的灰粉,渐渐变成披着白色鳞甲的灰白,进而舒展打开,或粉紫或深紫或雪白,每朵小花都有一个花柄与花轴相连,在整个花轴上可以看到不同发育程度的花朵,着生在花轴基部的花朵先开,而靠着花轴顶端的花发育较迟,最后开放。花开时若深浅不一的紫蝶飞舞,就这样陆陆续续开半个月左右,直到绿色登场。

花、叶、果的变化

紫藤生长迅速,适合美化园林环境,很受人们欢迎。《花经》对紫藤的习性有着高度的概括:“紫藤本野生,茎卷络于他物而上伸;叶羽状,对生,小叶长圆形;晚春花随新叶而发,花轴下垂;花色不一,因品种而已;轴亦有长短之别,故花朵着生数,少者二三十朵,多者七八十朵;花有酒香,开蝶形花于三月中旬,若无风吹雨打,可经二周不凋;花后结实为长荚,外披毛茸,短而密生,内含种子三四颗粒,形如蚕豆,荚初呈绿色,成熟时色变黑褐;果实俗称木笔。”

紫藤的叶子像羽毛一样慢慢舒展打开,由开始稚嫩萌萌的黄绿,慢慢加深至深绿,直至“密叶隐歌鸟”,藤下的绿荫浓密,夏意沉沉。到深秋,叶色又渐渐红黄交加,似告别,似绿意的轮回。

花期过后,就进入了结实期,紫藤的果实是荚果,像大号的豆荚,长长的,倒披针形,密被绒毛,里面有4-5粒种子。

紫藤与庭院

我国栽培历史有2000多年,《山海经》中记载到“卑山其上多紫藤”;南朝梁简文帝在《咏藤》诗中描述到:“标春抽小翠,山雾挂悬花”。据考证悬花便是紫藤花。

紫藤枝条蜿蜒盘桓,藤蔓交互,花朵优雅悬垂,《花经》说:“紫藤缘木而上,条蔓纤结,与树连理,瞻彼屈曲蜿蜒之伏,有若蛟龙出没于波涛间。”

北京卧佛寺的古紫藤

李白《紫藤树》诗云:“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唐代诗人李德裕《忆新藤》:“遥闻碧潭上,春晚紫藤开。”

北京的许多寺庙、庭院,常常栽植紫藤。如西山大觉寺、国子监、恭王府、红螺寺等,在香山饭店和卧佛寺还有紫荆的古树,花朵如瀑,亭亭如盖,红螺寺的紫藤寄松相映成趣。

据记载,清文华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书法家于敏中的“雨梧书屋”前,紫藤满架,一派芬芳;清东阁大学士梁诗正“清勤堂”前,紫藤茂盛可人,占断物华;清代诗人、藏书家朱彝尊“古藤书屋”,藤萝成荫,令人流连;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周起渭的院中,紫藤铁干苍坚、披鳞斑驳。

袁枚是文学大家,袁公到金陵一带任职解甲归田之后,在南京小仓山(今随园)又大力种植紫藤,恰好这里的紫藤发生变异,诞生出紫藤的新品种——南京藤。这也是紫藤被称为“文学之花”的由来。

紫藤入画

紫藤也是传统国画中的经典形象,故宫就珍藏了紫藤相关的作品20余件,其中白石老人的画作最为瞩目。

紫藤不仅可供观赏,花和嫩叶还可食用;其枝条柔软,可编制用具;其茎皮纤维可作织物。

  • 编辑: 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