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公园众多年代久远的古桥,是很多人儿时的美好记忆

  • 2022-04-10 23:18:41
  • 遇见北京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当这首传唱全国的儿歌响起时很多人都会自动联想起北海公园让我们荡起双桨儿歌 - 童年的歌谣。

电影中,学生们在北海的湖面上划着小船,远处的白塔映在水面,让很多人对北海充满向往,去北海划船也是很多人儿时的美好记忆。但是您知道吗,除了古老的建筑外,北海的古桥也是一大看点,公园内拥有众多年代久远的古桥,是皇家园林景观建筑的一部分,饱含古人桥梁建造的智慧和审美理念,今天,文旅君就带您一起了解北海公园的那些“桥”。

北海大桥(金鳌玉蝀桥)

北海大桥坐落在文津街东头,横跨于北海与中海之间。始建于至元元年(1264年),后经多次改建、维修,保持了原桥的风格,中间一孔用于通水,其余封堵作为装饰。整个桥身如同一条洁白无瑕的玉带,是中国古老堤障式九孔石拱桥的典型代表。

明弘治二年(1489)五月西海子九孔石桥建成,石桥两端立有牌坊,东边牌坊曰金鳌,西边牌坊曰玉蝀,故名金鳌玉蝀桥。

永安桥

一座宽阔的石桥连接着矗立着白塔的琼华岛,两端有古石狮、古牌坊,桥名永安桥,是北海公园内最大的桥梁,也是公园中重要的景点之一。可以说,永安桥和白塔山合在一起就是“北海”的标志。

永安桥前身是元代的一座木桥,明代称“太液桥”,乾隆八年改建为三曲折、三孔拱券石桥,两侧有望柱48根。1979年时对永安桥进行过全面修葺和加固处理。桥面全部更新并新装88根莲花形望柱和荷叶图案护栏板。

永安桥建成后,把太液池南岸和琼华岛连接起来,而且用三曲桥身把南岸的团城城门和琼岛上的永安寺寺门巧妙和谐地连接起来,构成了进入公园后第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

尤其每到夏季,此桥东侧的大片荷塘荷花盛开之时,在蓝天白云之下,荷花和大桥、白塔相映成趣,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三折玉带桥

三折玉带桥始建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此桥特别之处是桥体为三曲折石拱桥,中折是圆拱券桥洞。因其起伏转折的桥身,桥望柱、栏板状如玉带,故此桥称小玉带桥。

烟云尽态亭石板桥

烟云尽态亭的两座石板桥在琼华岛西山坡上。顺着琼华岛西侧小道上山,登30多步石阶就到达烟云尽态亭。这座八角攒尖青瓦石亭建在水池中间,周围是太湖石,宛如层峦叠嶂,树木植于山石之间。烟云尽态亭立于长方水池中间,由两块尺寸相同的石板与池边相连,石板面呈弧状,跨度长只有0.57米,宽1.85米,无栏杆,无花纹,这块石板自古就称桥,大跨步可一步越过石桥。石板桥与烟云尽态亭都是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建造的,是北海公园中最短的古桥,也是北京市最短的古桥。

陟山桥

陟山桥在清乾隆五年(1740年)拆旧改建,桥牢固耐腐蚀,基础部分为花岗岩砌成,桥身和三孔拱券均为烧制青砖砌成,桥上桥面石、仰天石、44根望柱、41块护栏板均为青砂石制成。桥上建有石渠,引水上琼华岛后山,储存在山顶的水池中,用于前山龙口喷水,以供皇帝、后妃们娱乐。

沁泉廊桥

沁泉廊桥名曰“沁泉廊”,位于画峰室西侧,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与叠翠楼及爬山廊同期添建。桥长12.1米,宽2.3米,桥为三孔,花岗岩方石桥礅,桥面木板,桥礅上立八根红漆柱,彩画廊檐,青灰筒瓦,卷棚屋顶,桥上两侧装红木护栏楣子坐凳,支桌摆椅开设茶座,供游人饮茶小憩。

桥两端与假山小道相连,整个青瓦红柱廊桥映在碧水荷叶中,太湖石假山环抱其周围,坐在沁泉廊桥中品茶观景闻水声。有人言:沁泉廊枕山跨水,廊下清溪泻玉,叮咚有声,廊外乱石穿云,层峦叠嶂,人在廊中,“不下堂筵,坐穷泉壑”。

除此之外北海公园还有琉璃牌坊前石桥、极乐世界四平桥五龙亭七石桥、小火车桥淾祥桥、静心斋三桥等各种样式、不同功用的古桥点缀着北海的景色.当你漫步在北海公园别忘了去看看这些古桥品一品其中的历史韵味.

  • 编辑:闫美光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