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宣化无不为古城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动惊讶!大型的现代商厦,新颖的高层建筑,比比皆是。就在这高楼耸立之中,有一座高大的古代建筑十分夺目,透露出古城宣化历史悠久和文化古老的气息。这就是镇朔楼。
镇朔楼,又名鼓楼。坐落在古城宣化的中轴线上,南与拱极楼、北与清远楼遥相呼应,构成了古城宣化独特的靓丽景观。镇朔楼是宣化古城内最高大、最宏伟的古代建筑,修建于明代早期,至今已有558年历史,与当时大规模的城工同时兴建。明正统初期,宣化、张家口、大同一线时常遭受北方蒙古部落的侵扰。年久失修的土城墙已经抵挡不住蒙古铁骑的冲击,边城军民苦不堪言。正统五年(1440年)都察院右副都御使罗亨信在宣府大举城工,将旧城墙加
宽加高,又在城外包砌砖石,整个工程历时6年。同时,在城内建起镇朔楼,《宣府新城之记》碑文中写道:“即城东偏之中筑崇台,建高楼,崇七间四丈七尺余五寸,深四丈五尺,广则加深之二丈五尺,其檐二级。上置鼓角、漏刻,以司晓昏。”此碑现仍竖立在镇朔楼之侧。
镇朔楼得名于明永乐七年镇守宣府总兵官被封为“镇朔将军”,是一座重檐九脊歇山顶式建筑,整个建筑雄伟壮观,古朴庄严。该楼建在墩台之上,通高25.1米,占地面积1052.3平方米。初建时,“神京屏翰”大匾,高2.4米,长6.6米,悬挂于楼上北侧。寓意
宣化是北京之屏障。大匾边框雕刻出腾云飞舞,状态各异的出海蛟龙。图案精美,刻工精细,加之苍劲有力的“神京屏翰”4个大字,浑然一体,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悠悠五百载,风雨侵蚀,战乱摧残,也使镇朔楼累累受损。清乾隆五年(1740年)和同治四年(1865年)曾两次修缮。清乾隆五年修后,南匾存旧,北匾改为“筹边览胜”。1986年,国家文物局投资56万元再次落架大修。对瓦顶、梁架、装修、地面、墩台、券洞进行全面修复,并且重新油饰彩绘。重修后,镇朔楼以古朴庄重的姿态再现世人。同时还复制了长2.2米、直径1.5米的大鼓一面,置于楼上。1956年和1982年,河北省人民政府两次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镇朔楼不仅成为古城宣化历史的见证,而且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理想去处。古姿犹存、风韵依然的镇朔楼,向世人展示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
地址: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清远路80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