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贞,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铁艺灯笼代表性传承人,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家,承德市民间工艺美术家。她自幼受父辈影响喜欢上了用铁丝编织灯笼,一编就是三四十年,把原本用来照明的灯笼逐渐发展成为一件件工艺品。
张桂贞14就开始练习编灯笼。十五岁的时候,就编出了第一盏圆桶形的灯笼,得到了父亲的肯定。
从1997年开始制作铁丝仿古灯笼至今,她在前人基础上不断创新,将绘画艺术,剪纸,编织,刺绣等艺术元素融入到铁艺灯笼的制作中,把灯笼制作提升到更高的工艺美术水平。没有图纸、没有模具,完全凭着想象,她就能用几十根甚至上百根两三米长的普通铁丝编织出各式各样的灯笼。
和许多传统手工工艺一样,编制铁丝灯笼是一项繁琐而细致的活儿,不但需要时间和精力,更需要细心和耐心。
丰宁铁编灯笼的流程包括:选料、设计、拉直、拧花、装配、制托、盘梁、粘漆、裱布九道主要工序。其中,拧花是最考验手艺的一道工序。所谓“拧花”,就是拧出灯笼上的图案,比如“铜钱孔”“圆孔”等等,根据灯笼的大小,下料是一次性的,中间不能有接头,拧出来的图案必须横平竖直、大小一致。其中,“铜钱孔”的工艺最为繁难,一个80厘米高的灯笼需要3米长的铁丝120根,即使大师级的艺人也得七八天才能完成。
在2015年参加承德热河玉杯工艺展荣获三等奖和承德最具特色手工艺品奖;2016年8月获赤峰市蒙冀辽文化博览会一等奖;赤峰市文化博览会荣获金奖等。
虽然取得了很多的荣誉,但是在取得这些成就之前,她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和辛苦,每天潜心研究灯笼的制作技艺,天还没亮就到工作室进行练习创作,晚上人们都已进入梦乡,她还在挑灯夜战,为的就是研究制作出更好灯笼,来把上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自己双手创作出的灯笼来承载,并且展现给人们,感悟中国历史文化,体会民间非遗的独特魅力!
“现在通过我自己亲手制作的一个个灯笼已经受到了国内外广泛人士的普遍认可,现在做灯笼不仅是我的主业,还是我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我还带动了周边几十人跟我一起制作灯笼,我希望这个不仅仅成为人们的一项谋生手艺,而是要把它当做一个历史文化传承的使命,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了解这项技艺,用心去感受中国的传统非遗文化。”张桂贞这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