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在石家庄平原地区一朵绚丽的艺术奇葩

  • 2021-08-28 15:48:57
  • 河北文化发展

石家庄是一座文化名城,文化类型繁荣多样,城市名片丰富多彩,可要说起石家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绝对是这座城市一颗璀璨的明珠,值得浓墨重彩地记录于城市文化史册。

在栾城区活跃着一支传承历史悠久、影响十分广泛的农民自办文化团体——南客丝弦剧团。

南客丝弦是南客村土生土长的一种传统戏剧,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经过一代代传人的传承和保护,至今仍畅演不衰,成为开放在石家庄平原地区一朵绚丽的艺术奇葩。2015年,南客丝弦入选石家庄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客村位于栾城区北面5.2公里处,隶属冶河镇。明朝初年建村,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南客丝弦便是这里土生土长的一种传统戏曲艺术。

丝弦是产生并流行于河北省中南部的本土剧种,在清朝时已经兴盛,特别在石家庄一带农村中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在这种浓郁氛围的浸润下,栾城人不仅爱听爱看丝弦戏,很多人还好唱几句,更有一些爱好者发起成立了丝弦剧团。

清光绪以后,丝弦戏发展成为东、南、西、北、中五路,南客丝弦便属于中路丝弦,与石家庄丝弦同门同宗,保留了最原汁原味的丝弦老唱腔。

新中国成立前,栾城当地已有好几家丝弦剧团,而以冶河镇南客村的同乐丝弦剧社最为著名。

据《栾城县志》记载,该剧社成立于1941年,发起人为殷秋元。据老辈人回忆,剧社成员在农忙时务农,农闲时排练、外出演出,一直活跃在栾城及周边县(市、区),鼎盛时期可达到一天开三箱。丝弦名家“赵州红”何凤祥也曾多次在该剧团收徒授业。

同乐丝弦剧社曾经演出的剧目有《对花枪》《出庆阳》《燕王扫北》《龙袍寺》《彩仙桥》《金玲记》《十五贯》等五十多部。

南客丝弦代表性传承人张更民介绍,南客丝弦在明清俗曲的基础上衍变而来,唱腔独特,以真声唱字,旋律向上大跳翻高,再用假声拖腔,旋律顺级下行,激越悠扬,慷慨奔放。

它的唱腔独具特色,全部音域为两个八度,下方八度用真声,上方八度用假声,唱腔最后一句常以六至十二度向上跳翻高,然后用假声下行甩腔。这种尾腔翻高的唱法,为南客丝弦描画了极为浓郁的地方色彩。

同乐丝弦剧社主要在石家庄周围各县的广大农村演出,所到之处,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当时剧社的骨干演员有20多人,其中殷锅底、殷永恒、殷福子、殷保福等最为著名。

1943年出生的张更民,七八岁时在庙会上看到南客丝弦就十分着迷。

“我8岁进戏班学戏,一边上学、务农,一边跟着戏班到外面演出。”张更民介绍,南客丝弦乐队分文场和武场,文场乐器包括板胡、笙、中阮、二胡、笛等,武场乐器包括板鼓、大筛锣、大铙、钗等。

“行当跟其他传统戏曲一样,也分生、旦、净、丑等。”张更民说,南客丝弦的表演粗犷豪放,动作夸张、幅度较大,人物的刻画细腻传神,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尤以花脸、花旦、老旦等行当表演更具特色。

新中国成立后,南客同乐丝弦剧社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期,演员人数达到50余人,培养的骨干殷保福曾担任石家庄丝弦剧团一团团长,还为兄弟县(市)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为推广和普及丝弦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5年,张更民担任同乐丝弦剧社社长。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由于时代的变迁,丝弦逐渐衰落,剧社濒临解散的险境。“我见证了剧社的辉煌,也为剧社陷入这样的境地而难受。”张更民在心里许下一个心愿:一定要让南客丝弦重新焕发光彩!

这些年,张更民一直在为南客丝弦重振雄风努力着。他搞花卉种植走上了致富路,也为自己所钟爱的丝弦戏不遗余力。

2013年,张更民自掏腰包购置演出服装、道具,重建同乐剧社,当年就有不少跟他一样热爱家乡戏的村民加入进来。

张更民说:“丝弦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剧社也是几代人的心血,到我们的手里我们更应该继承好、传承好,并且把它发扬光大。”

在张更民的家里,他的宝贝除了花,就是放在一个大盒子里的剧本和一箱箱的戏服、道具。张更民拿出来的剧本都是手写的,详细地记录了他完稿的时间,其中30多本是他整理、恢复的传统剧本。张更民说:“村里许多会唱戏的人都老了,如果不把这些记录下来,恐怕很少会有人记得这些戏了。”

还有8个剧本是张更民创作的现代戏,内容涉及环保、助人为乐、勤俭家风等多种生活题材,其中《婚宴风波》已经排演成戏,受到很多戏迷的欢迎,起到了移风易俗的效果。

张更民说,这些年剧团走南闯北,积极参加各项活动,2015年成功申报市级非遗,剧团的发展越来越红火。目前,南客丝弦剧团共有50多名成员,每年演出五六十场。“每次我们排练,都有村民赶来坐在台下听,逢年过节演出的时候观众更多,只要一开唱,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会赶过来,十分热闹。”

虽然张更民已经76岁了,但他还是会风风火火地去买道具、联系演出、组织演员们研讨剧本。“剧团的每一个演员都不容易,一有演出任务,上班的请假,不上班的抛下家人、家务事,啥话儿也不说就赶过来……没有他们,我们这个剧团就没有现在的风光。”

张更民说,为了更好地发展南客丝弦、宣传南客丝弦,他想建一座南客丝弦博物馆,把南客丝弦唱得更响,让它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剧团到学校表演,希望孩子们了解南客丝弦,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 编辑:天沐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