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河谷又称房山的北沟,由于近数十年降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大石河常年出现了断流的现象,这个曾经山清水秀、碧波荡漾,成群河鸟凫游嬉戏的河谷,变成了卵石裸露的河床,沿蜿蜒曲折的108国道,在幽深的大石河谷内穿行90公里后,来到霞云岭村下行,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乡间公路盘旋而上,穿过一条1080米的人工隧道,眼前顿时豁然开朗,您会惊奇地发现,这里隐藏着一个桃花源般的小山村。
三流水
一个充满着诗情画意、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的地方。
三流水是霞云岭乡的一个行政村,辖三流水、杏黄、大滩、燕水四个自然村。大滩近年已成为京郊炙手可热的梨花观赏地;杏黄因盛产黄杏而得名,是一个听了就让人流口水的地方,这里曾出产瓷土;燕水地处沟,谷内有山泉,旁边山崖的形状如展翅飞翔的的燕子而得名。此前已对杏黄、大滩、燕水三个自然村进行过详细介绍,这次只说说村委会所在地的三流水自然村。
三流水自然村海拔703米,周围是海拔850至900米的石灰岩山地,奇峰怪岩鳞次栉比,村域面积14.2平方公里。村落形成于清中后期,刘姓为村中大户,原籍河北省涿郡下胡良,1860年前后逃难至此落脚,繁衍生息形成村子。村子因坐落在三条支沟水流的汇合处而得名,又名“三溢水泉”。村内任性人家从史家营乡秋林铺迁来,唐姓人家由韩村河镇孤山口村迁来,杨姓人家于民国时期从大滩迁来。
由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这里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盆地。村子的自然景观优美奇特, 村四周山地岩溶地貌几位发育,地表形态常成锥状、塔状、圆柱状等。栩栩如生的奶头山,鄂鱼石,象征百年好和的“千龟禧”、鹤立山坡的望日吼、武士头像、风动石、猴子上山等自然景观形象逼真。
村东半山腰有处地下岩溶景观,名曰“马尾洞”,洞内面积20余平米,洞内岩石如白色的马尾,令人啧啧称奇。
村境内的最高峰是村南的“黑牛峰”,海拔1200米,山上有70余公顷油松、落叶松人工林,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村党支部书记李志斌带领社员们在光秃秃的山上栽植的。松林的西边绝壁千尺,危岸嶙峋,连绵起伏的远山如拍岸的波涛。黑牛峰可与上方山、白云坨、青峰岭、桦木坨、红螺三险、茶楼顶等著名的山峰比肩。冉冉升起的红日和波澜壮阔的云海同样令人心中波涛起伏,平原的万家灯火尽收眼底。四壁如斧劈刀削搬的棺材山显得更加挺拔、伟岸。
到达黑牛峰顶,沿向东的古商道可达周口店镇黄山店、来沥水,向南可达上方山,随即进入广袤的张坊、涿州平原;沿向北的山谷经大滩、上石堡,可进入大石河峡谷,也可经大草岭、水峪翻越大房山进入房山平原;向西经四合村也可进入大石河峡谷,再经四马台、秋林铺后,翻越百花山进入宛平斋堂川。
民国时期,三流水属房山九区管辖,1938年5月成立房良抗日联合县政府后,划归一区。当时房山西北山区土匪派系林立,打着抗日的旗号组成十路抗日同盟军,人马近万。不到二十里的黄山店就是三路同盟军胡振海的司令部驻地,二十多里的远张坊是二路同盟军白秀亭的司令部驻地。1939年1月,晋察冀军区邓华支队从冀东返回平西根据地修整,司令部就设在三流水村靠南崖根的一个院子里。针对二路、三路虽时有抗日行为但抗日态度始终摇摆不定的情况,邓华政委亲自给胡振海、白秀亭写信,邀请他们来三流水商讨共同抗日的问题。胡、白被共产党联合抗日的主张所感化,迫于纪律严明的八路军的威严,同时也被邓华政委年轻睿智、谈吐大方的人格魅力所折服,爽快地同意了接受改编共同抗日的主张。这个不起眼的、不足一百户人家的小山村也算为抗战大业也做出了贡献。
1980年村子通公路以前,村民出村要翻山越岭地走几十公里的山路。解放前,嫁到三流水的女人,由于是缠足,有的一辈子就没有走出过村子。解放后,农副产品交易成了村民最头疼的事。销售的农副产品全靠人背、畜驮。霞云岭供销社每年定期收猪,因为猪是活物,装在背篓里直挣巴。农户都不敢把猪养得太大,最大不超过150斤。卖一头猪要早上五点出发,四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轮流把猪背到收购点。村里人生病可就麻烦了,能挨就挨了,实在挨不过去,要背到山外的医院就诊。为了背病人,村里还专门准备了背人的篓子。村里的光棍汉很多,女孩子更是向往能嫁出村子。
1976年秋,从大寨参观回来的村支书李志斌,深受大寨人战天斗地、艰苦奋斗精神的鼓舞,有了要在村西开凿一条通往山外的隧道的想法,这与党支部成员刘守国、刘振先一拍即合。经过半个月的酝酿,成立了由村主任刘振先做总指挥、刘玉明做现场指挥、唐桂生做现场副指挥的指挥部。铁锤、钢钎、小推车这些工具都是从山下背上来的,自己有筐和背篓。没钱买炸药,就自己造。27岁的突击队长唐桂生带着20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来到山崖前,他脱掉夹袄,向刘玉明掌的钢钎使出平生力气打下第一锤。愚公移山真的开始了!
前进了几十米后,因山中间的石头都是竖着的,经常往下落,几次险些伤到人,工程被迫停了下来。村里请来北京地质学院的教授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查;长沟峪煤矿的工程师历时二月,重新选定了洞口和方向。有了技术人员的指导,掘进进度明显快了起来。村里能干活的人,不分男女老少都轮流排班,不分昼夜地干,一个冬天就打了200多米。
1979年,霞云岭公社派工程队自西向东接应三流水,北京市公路局先后两次拨款30万元资助。县革委会主任张成基对此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1980年6月,用了整整4年的时间,这座1200米的高峰硬是被三流水人从腰间掏出了一条1080米长的隧道。在工程中,只有数人受了点轻伤,没有出现重大伤亡事件。村里首次开进了手扶拖拉机,村民们也终于可以通过隧道通往外面的世界。人们给这条隧道起了一个非常时髦的名字—“青松岭隧道”。
当时设计的洞是4米高4米宽,但这条人车混行的单车道隧道路面很窄,洞顶也不稳固,经常有碎石坠落。1992年,村里筹集到300万元资金,所有劳力又投身到二期拓宽工程上来。洞顶钢筋水泥打拱,地面水泥石子硬化,隧道一天一个样。经过第二期工程,村里开进了有史以来的第一辆汽车。
2016年,政府又出资对隧道进行拓建,做了防水、路面硬化,安装了声控路灯,大型汽车也能畅通无阻。三流水村民靠着顽强的毅力,历经40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一锤一錾,一锹一镐,将三流水村古朴自然之美展现在世人面前。
三流水绿色植被丰富,漫山遍野是黄栌、小叶杨、鹅耳枥等天然次生林以及红肖梨、柿子、核桃等果树。每当和煦的春风吹来,盛开的梨花香雪似海,花香漫谷,姹紫嫣红的各色野花争奇斗艳,引来蜂蝶在花丛中宁飞舞穿梭;夏天的三流水,万亩松林层林尽染,整个村庄掩映在绿树从中,这里又是清凉的世界,绿的海洋;秋季则黄栌红遍山岗,红肖梨、核桃、柿子、花椒硕果累累;冬季,皑皑白雪覆盖在错落有致的山岗和梯田,村子又透着大山的坚毅和刚强。
从隧道的开凿到贯通以及此后所作的二次拓宽工程,也体现了我国从一穷二白到改革开放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阶段。这里既有三流水人百折不挠的愚公精神的体现,也体现了党、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三流水人民的支持和帮助,三流水人心存感恩。
近几年,三流水村把发展的眼光瞄向了生态民俗旅游,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硬化了村内至黑牛峰景区的道路,使游人可驱车直达山顶。起自四合村至来沥水的15公里的“三水步道”从黑牛峰穿过,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墨宝。15户民俗接待户也全部进行了改造升级,是体验农家生活的好去处。
漫步在乡间小路,在城市的喧嚣外享受一种宁静自然之美。身处优美的景色,可以给你洗礼,爬上险峻的高山,可以给你历练;远离世间的红尘,可以使你暂时忘记烦恼,眼前只有忘我的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