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蝶上下纷飞,花扇高低翻舞,霸王鞭哗哗作响,歌声抒情悠扬。
“扑蝴蝶”是海淀区苏家坨镇后沙涧村一带流传至今的特色乡土文化活动。主要表现的是传统民间青年男女扑蝶嬉戏的欢乐景象。现已经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根据史料记载,“扑蝴蝶”项目最早出现在南宋江浙地区。南宋时期西湖老人所著的《西湖老人繁胜录》中就写到:“清乐社:鞑靼舞老番人、耍和尚。斗社:大敦儿、瞎判官、神仗儿、扑蝴蝶、耍师姨、旱龙船。”这是“扑蝴蝶”第一次出现在史料中。
宋朝灭亡以后,周密所著的《武林旧事》中再次提到了相关字眼:“舞队:大小全棚傀儡:查查鬼、男女竹马、扑蝴蝶。”而“扑蝴蝶”出现在北京的史料中,最早是在清乾隆时刊印的《帝京岁时纪胜·岁时杂戏》里:“博戏则骑竹马、扑蝴蝶、跳白索、藏朦儿、舞龙灯、打花棍。”也证明该项目在200多年前已传到北京,并且具有一定规模。
而在民间的传说中,北京地区的“扑蝴蝶”舞蹈是清光绪年间后沙涧村一个拉洋车的叫李五的人创编的。传说在光绪末年,有一次慈禧太后庆祝自己的寿辰,在颐和园邀请了各种民间歌舞团体献艺。当天李五正巧去颐和园拉车,看到了“扑蝴蝶”表演,回村后便根据自己所见组织了本村青年将该舞编排并保留了下来。现在“扑蝴蝶”表演主要保留在海淀区苏家坨镇后的沙涧村。
“扑蝴蝶”的表演形式是采用歌舞相结合的方式,表演中的舞者共有三个角色,分别是是“捻蝶”、“扑蝶”和“舞鞭”,每种角色大致有四或六人。
“扑蝶者”扮演者一般为女性,穿着粉色对襟上衣并梳着麻花辫。她们的动作始以“追”和“扑”为主,紧盯“蝴蝶”锲而不舍,灵巧敏捷的“小跳步”,烘托着“扑蝶者”“扑”的动作,显出女孩子天真活泼的性格。
“捻蝶者”是舞蹈的中心人物,一般为男舞者,头上系着白色毛巾,并穿着对襟演出服。他们需要一手持两支“蝶杆”,抓住蝴蝶“飞”的特征,用连续的“大涮腰”和手腕部的上下翻转动作,表现蝴蝶高低翻飞之状。
“舞鞭者”则是一群风华正茂的少年,他们需边舞鞭、边戏蝶,其表演动作步幅大,跳跃轻快,击鞭有力潇洒奔放,始终游动于“捻蝶者”和“扑蝶者”之间。三种角色的相互嬉戏,让舞蹈增添了热烈的气氛。
以前扑蝴蝶还穿插歌唱,曲调多为河北、山西民歌,唱词多表现北京游乐民俗、爱情故事或历史人物故事,现在多已省略。早期表演并没有固定的队形和程序,较为自由、灵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扑蝴蝶因故中断重又恢复后,其动作和队形被加以提炼和改编,结构变得比较完整,动作上也注意对比变化,激越热烈和舒缓灵巧相互照应,显得起伏有致。
“海淀扑蝴蝶”舞蹈传承至今仍被海淀区的百姓当做用来,庆祝风调雨顺、生活安定的一种自娱自乐的乡土文化活动绽放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