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邢台县鲜活的文化财富

  • 2021-04-05 11:01:00
  • 智游邢台

邢台县境内有着丰富的非遗文化,这些非遗文化题材多,流传广。如传说类的鹿城岗传说,最早就记载于明代成化《顺德府志》及《邢台县志》中。这些传说故事给城市发展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西部的天河山,是中国四大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地,这里不仅有流传广泛的民间故事,还有与传说相关的大量古地名和文化遗存。邢台各县还有很多民间歌谣,反映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并被收入《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张果老山是张果老传说的原发地,在当地有张果老的韭菜、张果老与好南关等传说故事深入民心,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邢台县鲜活的文化财富。

张果老成仙

彩车属于乡艺类,流行于邢台县。彩车仿照小推车样式用木架、棉布扎制而成,上有车篷,下有绘制车轮,分单彩车和双彩车两种。推车者1人,男丑扮,拉车人数不等,女扮彩旦。演出时推车者和拉车者相互配合,表演出上坡、下坡、跨沟、陷车、跑圆场等动作,形式活泼,场面欢快,是当地群众在传统节日喜闻乐见的娱乐品种。除此还有架鼓、高跷等,也同属于乡艺类。架鼓始于明代,邢台县的架鼓队由48人组成,每人面前挎一面鼓,手持双渔鼓棒。表演时在领鼓人的指引下,分成两队,击鼓前行。其间,有古装戏装扮的男女各一人,手执花扇,脚踩鼓点,边歌边舞,姿势多变。架鼓的主要排阵有:跪卧式、侧身式、弯腰式、仰面式等。演出高潮时,锣鼓喧天,蔚为激烈。演出最后,48人排成三层塔式,一人在塔顶造型亮相,极为壮观。

仙翁古洞

高跷更是一种乡间艺术,在重大节日里,到处都可以看到这种乡艺表演。演出时高跷队人数不等,每人腿绑一米左右的木棍,踩着鼓点节奏,做出各种动作,常见的有劈大叉、拧旋子、窜障碍、越高凳、翻跟头、就地十八滚等,还有的表演古代戏剧故事。市区向堂街高跷队曾创“排塔式”表演,队员依次跪在下一层队员的肩膀上,排成5层塔,塔顶2人合掌作揖,队形旋转前进。

九曲黄河阵

另外还有舞龙灯、跑驴等,这些都是当地深受群众欢迎的民间艺术。虽然这些乡艺表演在冀南各县市都可以看到,但其在不同的县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且形成了不同的县域特点。

长信排鼓

谈到邢台县的非遗文化,不能不提长信排鼓。长信排鼓起源于明,鼎盛于清,流行于邢台、内丘二县交界处的一些村庄,以长信村最具规模和特色。相传明代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来一户林姓人家,安家落户在长信村。当时遇上大旱之年,林家为祈求上苍保佑风调雨顺,就在村西口盖庙塑神求雨。为了感谢天降神雨,林氏就一手拿铜盆,一手执木棒在神前狂欢敲打,并逐渐改为敲鼓敬神,这便是最初的排鼓。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不仅用排鼓敬神,而且也用来庆丰收、庆春节、庆婚嫁,使之演变成为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因长信排鼓是由长信村林姓人氏传承发展的,且居住在村西,故又名“西林社排鼓”。传统排鼓一般由12人、24人或多至40人组成,乐器有大、中、小圆鼓,小锣、大铙、大钹等。表演时,演员身着古战服,按阵型排开,大鼓指挥,小锣引导。按照传统套路,首先两队出场,由两人对敲或四人对敲,后队形逐渐扩大,又变为“十字披红”、“双插花”等,鼓点渐渐缓慢,队形变成“蛇盘道”,最后在欢快的鼓点指挥下表演终结。

周公与桃花女传说之庚帖

在邢台县的周公村、大桃花、小桃花、石坡头等村庄,保存着一种十分传统的婚俗,即周公与桃花女婚俗文化。据传说源自西周周公和桃花女的传说。周公在迎娶桃花女的过程中,两人各怀心态,你施一计,我布一法,均使尽了浑身解数想要制服对方。在之后的民间婚嫁中,这一娶亲过程的所有细枝末节均被认为大吉大利,被世代沿袭,逐渐形成一种婚俗文化。男方求婚时,要下庚帖,送食箩。新娘出嫁时要穿红袄,蹬黄套鞋,戴护心镜,蒙红盖头。迎亲途中要鸣锣放炮,娘家兄弟要送亲押轿,遇到奇石怪树、井台磨坊,要贴红喜帖子。新娘到了新郎家门口下轿(车)时,要过马鞍,踩红毯,拜堂时要撒草料。新娘入洞房后,要面对墙角坐等。

周公与桃花女传说

在太行山有一种特殊的乡艺形式,就是串黄河。从流传形式和历史来分析,此种形式与唐代黄巢起义军的一种阵法有关系。黄河阵是用365根木桩,拼成九曲连环阵,盘亘进退,井然有序,名曰“九曲黄河阵”。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晚上,仪仗队、秧歌队、扇子舞、旱船、高跷等民俗表演进入黄河阵表演,热闹非凡。每当春节时,盛行于民间,妇孺参与者众多。

  • 编辑: 王志胜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