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痤三千年建城史的文明古城里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27项,省级116项,市级377项,一戏成一派,一拳成一章,
一纸剪春秋,一灯照五洲。今天我们一起领略邯郸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永年杨氏太极拳:一拳成一章
永年杨氏太极拳为清道光年间广府杨露禅所创,发源于河北邯郸永年。
杨露禅外出学艺18年,悟得各路拳术精髓,他在陈氏太极拳老架的基础上创编出一百零八式的永年杨氏太极拳。此拳传承脉络清晰,拳架舒展,结构严谨,由松入柔,积柔为刚,刚柔相济,展示了人体文化的艺术性,老少皆宜练习,如今海内外也广有习练者。
杨氏太极拳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女娲祭典:寻根祭祖,谒拜祖先
涉县娲皇宫是全国五大祭祖圣地之一,以娲皇宫为代表的女娲文化,表现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女娲祭典”活动以颂扬女娲的功德为主,主要内容包括民祭、公祭、朝拜等。
庙会时期是女娲信仰习俗集中展现的时候,主要有生育习俗、敬奉女娲习俗、婚姻习俗等。
2006年,女娲祭典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磁州窑:南有景德,北有彭城
磁州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
窑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彭城镇和磁县的观台镇一带,磁县宋代叫磁州,故名。
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元明清仍有延续,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开创了中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磁州窑烧制技艺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武安傩戏:神秘威力的粗犷美
武安傩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它以恢宏的气势、神秘的色彩、丰富的内容,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5、冀南皮影:一戏成一派
冀南皮影是指邯郸市辖各县市区传承的皮影艺术,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中国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冀南皮影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曲周龙灯:一灯照五洲
曲周龙灯,源远流长,有千年历史。其造型别具一格,整个龙体造型神采飞扬,威武壮观,龙灯舞法多变,其中以钻龙、滚龙、盘龙最为精彩。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和正月十六进行精彩的表演,观看的人川流不息,热闹非凡。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7、平调唱大戏,落子唱小戏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平调唱大戏,落子唱小戏,可谓相得益彰。
平调属于梆子腔系,曲腔悠扬,风格独特,有慢板、二八板、散板等板式;落子唱腔板式有口语化说唱的特点,与当地方言结合紧密,有慢板、高腔、娃子等板式和腔调。
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一项非遗都是文化的凝结,文化的珍珠需要每一位传承人串起,老技艺需要新传承,让非遗文化源远流长,让不同时代的“手艺”代代相传。欢迎大家来邯郸走走青山,看看绿水,听一段落子,看一出皮影,制一碗茶盏,品一品邯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