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南皮影主要流布于河北邯郸多个县区。
冀南皮影戏源远流长,据传是北京宫廷皮影流落冀南而形成,主要分布于河北南部,并影响到冀中、冀北等地区。冀南皮影戏是宋代中原皮影戏重要的嫡脉,它与河南皮影有着重要联系。
李修山,男,汉族,1947年生,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县东马寨村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冀南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1961年——1964年学习皮影技艺,1978年倡导组建“肥乡县复兴皮影剧团”并担任团长。他提出“发展传统艺术,振兴华夏文化”“重振南派皮影戏,再创辉煌攀高枝”等口号,要求剧团“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并在本村及邻村招收学员,培养了第五代传人高文方,第六代传人高星等新人。唱腔以青衣、旦角为主,还兼唱小生、丑角。他的表演以口语化、地方化的特征,幽默风趣。他还是剧团的主扦,表演时几根扦杆在他手中上下翻飞,人物被耍的活灵活现,出神入化。
申国瑞,男,汉族,1934年生,河北成安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冀南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申国瑞10岁开始跟随父亲及老师学习皮影和打击乐器,曾跟随成安县西姚堡村第一代皮影戏传人苏文秀学习刻制皮影人物和掌扦技艺,跟随郭永年和郭春荣学习演唱,因而身兼多种技艺,1949年至今长期从事皮影演出。他刻制的皮影风格古朴,形象夸张,很具装饰风格;他的掌扦技术娴熟,变化灵活,他的表演曾多次获得所在市县文化部门的奖励。他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个人搭建演出棚和场地,培养出三批后继人才。
傅希贤,男,汉族,1936年生,河北成安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冀南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傅希贤1952年受当时时尚皮影剧演出的影响,爱好皮影并参与皮影制作和演出活动,1953年正式向皮影艺术家苏文秀学习操杆并兼学打击乐器,技艺渐于精妙。20世纪50年代在石家庄皮影剧团工作,操杆主干,成为剧团骨干演员,至今在冀南大地城乡演出,曾多次组班,传授技艺。他的皮影刻制造型淳朴,刀功老辣;他的操杆准确利落,表演惟妙惟肖,被称为“铁杆”;他的对白善于吸收流行语、俏皮话,风趣幽默;他的演唱主工青衣、小生,声音饱满,唱腔悠长,多次获得当地文化部门的奖励。
姚汝廷,男,汉族,1931年生,馆陶县王桥乡南孙店人。自11岁起开始学习皮影表演艺术,17岁时正式操纵影人,边唱边操作边表演,唱腔高亢响亮,生旦净末丑行当角色皆能担当。几十年的磨励,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2007年以来,组建皮影表演队,通过言传身教,一句一句教唱腔,手把手的教“耍钎”,传授徒弟12名。排演了大型历史剧《反铜台》,演出达两个多小时。回忆编写剧本十部。
冀南皮影造型古朴,雕绘结合,造型体制简练,体现着我国皮影戏的早期风貌。冀南皮影剧目丰富,演唱没有文本,完全是口传心授,对白幽默风趣,非常口语化,表演起来通俗易懂,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冀南皮影的道具主要有皮影造型、表演幕窗、伴奏乐器。乐队配有板胡、二胡、闷笛、三弦、唢呐、笙等乐器,现在又配上了电子琴。武场配有板鼓、战鼓、大鼓、大锣、小锣、大镲、小镲、马号、梆子等。冀南皮影戏班社依然保持着传统的习俗,基本上体现了原生态皮影戏的表演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