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原名蹦蹦戏、落子戏,又名平腔梆子戏,简称平戏,是近百年来新兴的北方戏曲剧种之一,源于唐山市滦南县,1935年正式使用评剧的名称。它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及东北等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1910年前后,以成兆才为首的蹦蹦戏艺人以河北省东部滦州一带的对口“莲花落”为基础,吸收东北二人转的音乐和剧目,后来又吸收京剧、皮影、大鼓等的音乐和表演艺术,并在演出中采用全套河北梆子乐器伴奏,形成评剧的基本样式,这一新兴的戏曲声腔剧种后来又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评剧发展大致经历了莲花落对口、拆出、唐山落子、奉天落子、评剧的繁荣兴旺、评剧的改革出新等几个时期。
成兆才是评剧的创始人,也是评剧的第一位剧作家,他的代表作品《马寡妇开店》《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已成为评剧的经典保留剧目。此外评剧还有《王二姐思夫》《安安送米》《马思远开茶馆》《小女婿》《刘巧儿》《小二黑结婚》《秦香莲》《杜十娘》等一批代表性剧目。评剧音乐属板腔体,有尖板、搭板、大安板、小安板、三锤、倒板、垛板、流水板等板式,另外还有反调。伴奏乐器分为拉弹类、打击类和吹奏类三种,拉弹类有板胡、二胡、三弦等,打击类有板、底鼓、堂鼓、底锣、大锣等,吹奏类有笛子、唢呐等。评剧唱腔借鉴了京剧和梆子的音乐,分男腔和女腔两种。男腔中创造发展出“老生腔”和“花脸腔”,女腔有众多的演唱流派。
早期评剧只有男、女角色之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有了生、旦、丑三个行当,后来又受京剧和梆子的影响,形成青衣、花旦、老旦、小生、老生、小丑等行当。其表演吸收梆子和京剧的身段动作及唱腔,但仍保持着自由活泼的民间小戏特征,富于生活气息。
洪影(1930—2012),女,汉族,河北滦县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洪影先后工作于唐山专区胜利剧社(后并入唐山市评剧团)、唐山市评剧团、唐山市艺术学院。1938年始学京剧,师从刘玉林(喜连成班)、赵月生习老生,1952年改唱评剧,并自创“洪派”小生。其演唱腔美味足,声情并茂,唱、念、做俱佳,表演有程式而不拘泥于程式,动真情而不失美感。代表作品有:《红龙传》《嫦娥奔月》《成兆才》《香妃与乾隆》等。
刘秀荣,女,汉族,1956年生,河北阜城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剧代表性传承人,河北省石家庄市评剧院青年评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刘秀荣自1971年起先后工作于河北省阜城县评剧团、河北省艺术学院石家庄分校、石家庄市评剧院青年评剧团等单位。1982年拜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为师,继承“新派”艺术唱腔清新甜润、玲珑婉转、韵味浓厚的特点,发挥自己高亢激昂、刚柔相济的特长,表演朴实真挚。代表作品有:《春兰》《杨三姐告状》《乾坤带》《三看御妹》《花为媒》《刘巧儿》等。
评剧是东北、华北地区的主要剧种,并流传到西北、西南广大地区,成为一个既蕴含着深厚民间文化传统,又能体现现代审美意识的新兴剧种,同时它又承载了冀东地区的民间文化,深为戏曲史、民俗史研究者所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