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声腔剧种——河北梆子

  • 2020-09-02 17:46:18
  •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

河北梆子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声腔剧种,又名京梆子、直隶梆子、卫梆子、秦腔等。清代中叶,流入北京的秦腔、山西梆子与河北地区方言、民间音乐相结合,于道光年间正式形成。河北梆子鼎盛时期,曾流行于北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乌兰巴托,南至广州,东至今俄罗斯的海参崴,西至新疆的广大区域,后影响范围缩小,目前主要流行于河北、北京、天津及山东、东北的部分地区。

河北梆子的传统剧目有五百多出,其中《宝莲灯》、《秦香莲》、《金水桥》、《杜十娘》、《蝴蝶杯》、《窦娥冤》、《教子》、《断桥》、《三上轿》、《喜荣归》、《打金枝》、《荀灌娘》、《南北合》、《苏武牧羊》等影响较大。河北梆子声腔属板式变化体,有慢板、二六、流水、尖板、哭板、反调及各种引腔和尾腔,主要伴奏乐器有板胡、笛、梆子、笙等。演唱时以梆子击节,音调于高亢激越之中时时透出委婉凄楚的旋律,擅长表现慷慨悲壮的情绪。其伴奏乐器有文、武场之分,文场乐器包括板胡、笛子、三弦、唢呐、海笛等,武场乐器包括鼓、板、大小锣等。河北梆子的脚色行当包括须生、小生、武生、青衣、花旦、老旦、大净、二净、文丑、武丑等,各行当皆有特定的唱腔风格,生腔苍劲悲壮,旦腔激越高昂,净腔粗犷豪放,丑腔风趣跃动。河北梆子的表演风格粗犷火爆,奔放开张,演员运用程式动作较夸张,还常常加进高难度的特技表演。

裴艳玲,女,汉族,1947年生,河北肃宁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北梆子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获得者。裴艳玲出身梨园世家,自幼随父亲学艺并师承李崇帅,主工武生、老生,她先后在河北省灵寿县京剧团、山东乐陵京剧团、河北省束鹿县京剧团、河北省梆子剧院任主要演员,其演唱韵味纯正,表演细腻逼真。代表作品有:《林冲夜奔》《蜈蚣岭》等。

张惠云,女,汉族,1941年生,河北高阳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北梆子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张惠云7岁随母亲张凤仙学艺,工青衣、闺门旦,1959年入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拜刘香玉为师,为她的演唱艺术打下坚实的基础,1963年荀慧生又亲授其《香罗带》等戏。张惠云自7岁登台演出始,先后排演了近百部优秀剧目,20世纪70年代以来培养了鲁美莲等多位优秀青年演员,其表演具有质朴、含蓄、内敛、细腻的特色,尤以演唱上的刚柔相济、细腻传神而著称。代表作品有:《陈三两》《夜宿花亭》等。

齐花坦,女,汉族,1937年生,河北高阳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北梆子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齐花坦13岁拜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贾桂兰为师,后又拜桂三宝、金桂芬、高凤英等梆子名家为师,1961年初成为荀慧生入室弟子,自1950年登台演出始,成为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领衔主演。20世纪70年代以来,培养了王云菊等大批优秀演员。其表演细腻、淳朴,唱做兼优,尤其做功堪称一绝。代表作品有:《宝莲灯》《拾玉镯》等。

河北梆子作为独特的艺术,对京剧、评剧和其他剧种产生了巨大影响,具有较高的戏剧文化价值。

  • 编辑: 王志胜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