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所思 | 传承人于连军

  • 2020-05-15 18:06:51
  • 不言堂

于连军,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陶埙艺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著名陶埙制作、表演、传承艺术家。2000年至今,专心于对埙的制作、演奏与教学的挖掘、研究和推广。为向全社会传播埙文化,教授演奏技法,曾四处走访,向民间的陶艺师傅潜心求教,醉心于陶埙的演奏和研制。2004年成功烧制出十孔埙。2005年创设保定市陶埙文化艺术承习会。2009年成功研制出阴阳和合埙。现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河北省儒教文化研究会理事六孔文化埙国家专利权持有者,保定市陶埙文化研究会会长。

“没有什么比这种声音更能打动人的了。它来自远古,带着泥土的味道,带着秋风的味道。浊而喧喧然,数千年来在晴朗的日光或月光之下,洞穿人们的灵魂。这便是埙。”在一篇介绍陶埙的文章中,于连军开篇这样写道。

其学生温少龙说:“古老的埙声,蕴含着先人的智慧,吹埙时,常会找到与远古先民对话的感觉。”“对于一个身处异国的人来说什么最珍贵?无非是故乡的水土,埙就是将故乡的土,故乡的水糅合在一起,再用火烧制而成的。”

埙,被称为华夏最古老的乐器,它来自远古。在夏商周及史前的考古发掘中均曾发现埙,可见埙与华夏文明相始终。它的材质与生成集金木水火土五行于一身,音色低回、苍劲、古远、幽深,给人一种沉稳、坚毅、穿越历史的感觉。古有八音:金、石、土、革、匏、丝、竹、木。土字辈的乐器只有埙。周朝以后,埙在雅乐中独占八音之土,为乐家所重视。历代常有好古雅之士通过埙来修身养性。

“埙的声音,幽而闲,闲而远,质朴中带有泥土的气息,是老祖宗发出的声音。”于连军多年恪守“埙道即人道”的埙学礼法,无论人前人后,他要求吹埙时必先行插手捧埙之礼,“以敬天地”,烧窑时也必遵仪轨仪程,讲究规范。数十年的音乐积淀让于连军像陶埙之音一样,形神悠然,沉稳大方、朴实庄重。

于连军纯熟的吹埙技艺,为制埙奠定了技术基础。一直以来,于连军坚持亲手建窑烧制陶埙,在拉坯、拍打、烧窑等工艺的制作中,于连军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制埙套路。

近几十年来,在埙艺术领域内,人们东学西鉴,不断创新,虽然取得了某些可观的成绩,但也遗失了一部分传统技艺。“保定埙艺术的恪守古制,坚守传统,十分可贵”。于连军表示。

于连军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努力让更多的人认识埙,了解埙文化,让这一古老文化永远传承下去。于连军认为,埙文化大有发展前途,因为它的内涵和声音已和现实接轨,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状态使人容易焦虑,而埙乐的存在能将人置身于一种沉静的境界。有人质疑埙乐是否也会逐步的走向商业化,于连军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埙乐,是不能拿它去换钱的,我们应该做的是如何让古埙的声音为现实生活做好服务。文人雅客、书画诗文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会去取悦别人。

为传承和发扬陶埙文化,2004年,于连军创设埙馆,收了很多学生,其中来自英国、美国、日本、挪威的学生还把该传统文化带到了自己的国度。2009年时,他曾统计过一次,当时跟他的学生有1500人之多,再后来,随着学吹埙的人越来越多,就没再统计过,只管教大家吹埙。2011年,他采用中国传统礼节收徒,这批弟子以“清”字排名,以千字文排序。2005年,于连军组建了保定市陶埙文化艺术承习会;2009年成功烧制出阴阳和合埙。随后,他组织成立保定陶埙文化研究会,研究会旨在对埙的演奏、制作以及埙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研究、整理和推广,以使得古老的陶埙文化重放异彩。

  • 编辑: 王志胜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