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时光 | 大兴诗赋弦 流传百余年的地方民间小戏

  • 2020-03-26 19:08:32
  • 文旅北京

在北京南部的大兴区、房山区,以及河北的固安、涿州等地,一百多年来流传着一种地方小戏——诗赋弦。

2006年,大兴诗赋弦入选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大兴区礼贤镇西里河村的李润生,成为该项目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小知识

诗赋弦是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汉族民间鼓子词曲。清光绪初年,直隶宛平县曲艺艺人贾万全和落第书生朱广达首创“诗赋弦同乐会”,最初称“十不闲“,后光绪帝更名为“诗赋弦”。

从“十不闲”到“诗赋弦”

1893年,诗赋弦在当时的直隶宛平县,也就是现在的大兴区榆垡镇兴起,创始人是张家务村的朱广达和朱家务村的贾万全。早期的两个剧本是根据朱广达的亲身经历创作的《苏洛缘》和《老少换》,贾万全负责编配曲调。

最初,他们将这种表演称为“十不闲”,意为表演者连拉带唱不闲着。后来,西里河村的一个村民在皇宫中养花,他哼的十不闲被赏花的光绪皇帝听到。皇上说这歌词听着像诗歌,又要加上乐器,便更名为“诗赋弦”。

此后,得到皇帝命名的诗赋弦,在西里河村落地生根。村里的教书先生、秀才等又编写了一些新剧目,如《告金扇》《鹦歌记》《龙凤配》等。一百多年来,尽管因为种种原因,诗赋弦剧团在西里河村几度解散又几次重建,但诗赋弦的演唱在村民中几乎没有中断过。如今,李润生所在的西里河荣升诗赋弦剧团,是1985年元旦重建的,他和剧团团长刘彦荣都是当时重建的发起人。

刘彦荣回忆,1985年的第一场演出,是大家分摊费用。直到2006年,当时的北京市文化局在京郊推进“文艺演出星火工程”,西里河荣升诗赋弦剧团不仅得到了经费上的支持,也有了更多演出的机会。

诗赋弦是北京地区的民间小戏剧种。称它为“小戏”,是因为它有“三小”——小生、小旦、小丑。相比京剧、河北梆子等大剧种,诗赋弦的演出确实简单得多。

李润生介绍:“诗赋弦不用武唱,只用文唱,乐器也简单,有大锣、小锣、堂鼓,就是打通用。第一通告诉村民今晚有戏,第二通表示要准备开台,第三通是正式开台。开台以后,就只使用小锣上下场。”

诗赋弦是曲牌体,原有30多个曲牌,现存24个。这24个曲牌各自适用于不同的人物身份和剧情。

1988年,著名音乐学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杜亚雄曾在西里河村住了一个多月,对诗赋弦进行采录和研究,之后邀请他们去恭王府演出。此外,他们还曾受邀在湖广会馆演出,参与过影视剧的拍摄,这些都让西里河人引以为豪。也难怪大兴区文化馆的赵玉良说,诗赋弦在西里河村的群众基础比较好。

“目前大兴还有5支队伍。西里河村几乎人人会唱,它调好学、诗有旋律、词好掌握。春节期间他们在村里搭台唱戏,不光他们村的人来看,附近村里的人也都来看,这已经成为礼贤镇的一道文化景观了。”赵玉良说。

“要把资料留下去”

目前,西里河荣升诗赋弦剧团能完整演出的诗赋弦剧目有二十多出,包括传统戏、移植戏和原创戏。说到原创戏,还要介绍一下李润生在西里河小学教学这件事。

2008年,诗赋弦走进了西里河小学的音乐课堂。为了让学生们喜欢,李润生专门给传统曲牌填上了新词,还编排成小戏。每周一的下午,李润生都在学校里教孩子们学唱诗赋弦。

“老祖先的东西不能扔了,绝对不能扔。将来一旦有人想研究、开发它,咱们这里有资料。即使以后我们不在了,这些东西还留着呢!”李润生说。

  • 编辑:方月月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