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县的地形属冀南的冲积低平原区,位于华北平原南部,河北省东南部,属邢台市辖。东面与清河县接壤,西与广宗县交界,南与临西、邱县毗邻,北与南宫市相连。
威县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在此发生一个推动历史前进的事件,即义和团运动。在威县县城东15公里的沙柳寨村有一座冀南传统的农家小院,原为沙柳寨村赵氏家族的一处宅院。因是当年义和拳议事的地方,后来称之为义和拳议事厅,院子南北长21,东西宽15.5米,占地面积315平米。议事厅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一间。东西两侧各有一间耳房,两耳房大门东西相对,门上部为几何形窗棂,天窗上部为半圆形。中部三间前有抱厦。明格上端两侧各有雕花雀替,明格上部三分之二处有一变形提额出头,木桩直插墙内。厅中三间明间前为两阶砖砌踏道,两个明柱下部各有一青石质复盆式柱基。
在距义和拳议事厅60米,是义和团领袖赵三多及其家人世代居住的地方。院内有北屋三间,西屋三间,北屋内陈列着赵三多一家常用的家具和练武的兵器,西屋内陈列着旧式织布机、纺车、炊具、农具等。院内还有练武用的梅花桩。
威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拥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拥有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2010年威县公布了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包含有十项,即威县乱弹、梨花大鼓、威县梅花拳、威县土布纺织技艺、威县火烧、威县八面鼓、竹马、十字八方拳、传统书画装裱工艺、三白西瓜种植技艺。这其中有威县乱弹和冀南梨花大鼓二项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谈到威县非遗,不能不说威县火烧,这是威县的一种特色面食,起源于明代。火烧用白面与小磨香油为原料,佐以细盐、花椒粉,用吊炉烘烤而成。因状如牛舌,俗称“牛舌火烧”。特点是:用料考究、工艺特殊、味美层多、肉嫩皮酥。工艺程序克概括为:和面、抻条、成型、烘烤。威县火烧采用吊炉烤制,烘烤时,木炭作底火,要柴硬火温;用火有讲究,须外高内低;生坯置炉内,经四翻七转。刚出炉的火烧外皮焦黄,外酥内软,香而人不腻,口感极好。
威县三白西瓜是因皮、瓤、子皆白而得名,以营养丰富、口味独特和耐存放见长。瓜皮是制“西瓜翠衣”的主要成分,可治疗湿热尿赤、黄疸水肿。三白西瓜析出的西瓜霜可治喉症、肿痛。而三白瓜的种植需要特殊的技术,要求很高。在威县种植过程中,当地的瓜农总结出一整套种植经验,三白瓜种植技艺也成为传承有序的非遗文化。
梨衣大鼓流行于威县一带,原称“犁铧大鼓”,因流传于冀南地区,又称为冀南梨花大鼓。是在大秧歌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成的一种说唱形式,既是一种说唱表演形式,也是一种独特的声腔艺术,形成于明代中期。威县的梨花大鼓还称梨花调,流行于鲁西北和冀南,曲调婉转,唱腔自然,俗称“倒扒口”。主要作品:《广场思亲》、《西厢记》、《三全镇》、《金锁镇》、《大破孟州》、《大送嫁》、《范孟亭推车》等100多部。
在威县非遗产中还有一件万宝符衣,是赵三多、阎书勤领导的义和拳民佩带的八卦兜肚。为一缺角棱形布质彩色刺绣饰品,缺角处(上端)以双层黑布为边,两层之间可穿绳带,黑边宽约3公分,上绣“金顶山”三字。兜肚正中绣一完整八卦图形。中间为太极图,阳鱼头为兰色,身为红色,阴鱼头为黑色,身为浅红色。太极图外圈是双条线框。八卦图为“后天八卦”,从左上(西北)顺时针方向卦象按八个方位排列为:乾、坎、艮 、震 、巽 、离、坤 、兑。卦符在内圈,卦名在外圈。乾、艮、巽、坤四卦的卦符为兰色,卦名为红色;坎、震、离、兑四卦的卦符为红色,卦名为蓝色。在震、兑二卦上下各有两字,为“万宝符衣”四字。
威县土布纺织是2009年被河北省列为非遗的项目,是当地农民世代相传的一种手工纺织品,经过数道工艺而成,织成的土布有平纹布和斜纹布,图案又分为文格布、汉字布和花鸟虫鱼布等。
在威县非遗中还有多项武术类项目。其中有已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花拳。还有红拳、八卦掌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得到很好的保护,还确定了有序的传承,同时也作为文化产业项目被进一步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