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邑县后哨营猫头靴,是由人工纳缝绣制的一种具有实用性、欣赏性、祈福意义的布艺民间美术制品。属虎鞋的一个支脉,人们都知道,虎鞋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人们的意识中,虎是百兽之王,有言道:“龙生云,虎生风”,虎以威风勇猛而深受人们喜爱。自古以来,人们就把虎的形象制成各种图腾,用来赐福避邪,在我国民间流行着制作,穿戴使用虎鞋、虎帽、虎枕的习俗。
高邑县历史悠久,是汉光武帝刘秀登基的地方,这里民风淳朴,民俗、民艺世代相传,高邑县后哨营猫头靴是高邑县三乡三镇108个行政村制作猫头靴的代表性称谓。高邑县后哨营猫头靴,以大营镇的后哨营村为中心,传承、辐射到毗邻的庄头村、东王村、前怀安已至全县各个村庄。
后哨营猫头靴分“靴”和“鞋”两种款式,有高腰、半高腰、普通三大品牌,绣花有“猫头”、“花草”、“蝴蝶”三个花色。其中“花草”又有“牡丹”、“石榴”、“荷花”等多种吉祥图案。有“人眼猫”“虎眼猫”“露牙猫”“不露牙猫”几种样式,胡须一般用黄色绒线或红色绒线绣成,猫眼用黑色绒线绣刺而成,有的用造型特殊的钮扣代替针绣,显得更立体透明逼真。红布缝制猫唇,用白布折成尖角缝制猫牙,黄布折成窝角缝制猫耳。靴帮用蓝、黑色面布,里衬花布中间加棉絮做成,靴底用蓝布和“梅花型”、“雁型”、“人字型”针脚纳制而成,底心并绣有吉祥的图案。后哨营猫头靴因其质地优良,花色古朴传统,在2009年1月8日被高邑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高邑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后被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石家庄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继而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后哨营猫头靴是河北平原不可多得的民间美术珍品,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科学价值,欣赏价值,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
张俊菊是高邑县的河北省非遗项目“后哨营猫头靴”的代表性传承人,那些“宝贝”便是她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猫头靴。这次赶集,她不光是销售她的猫头靴,主要的还是方便定制猫头靴的客户来取货。
高邑县后哨营猫头靴,是手工纳缝绣制的一种具有实用性、欣赏性、祈福意义的布艺民间美术工艺品,它属于虎鞋的一个支脉,用来赐福避邪。
后哨营村是高邑县东南部的一个小村,距汉光武帝刘秀登基的千秋台只有5华里,这里流传着很多关于猫头靴的民间故事。相传猫是虎的师傅,教会了虎很多本领,唯独没有教虎上树,所以人们都说猫比虎聪明,永远是它的师傅。猫除了具有虎的相貌外,还有它温顺的一面,所以人们就“比猫画虎”,取虎的威猛兼采猫的聪慧温顺,用民间最原始的方法,对着猫剪出纸样,然后纳缝绣制成各式各样的靴子和鞋,当地俗称“猫头靴子”。根据民间传说和考证,猫头靴起源于汉朝刘秀登基之时(公元25年),流行于明清,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普及后,几乎成为时尚,不仅农村小孩穿,县城的小孩也穿,猫头靴成为一种祈福平安的穿戴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