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里的这些技艺厉害了

  • 2020-02-21 20:26:13
  • 北京旅游网综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河北的这些非遗更是技艺精湛,历史悠久。

蔚县青砂器

青砂器俗称砂锅、砂壶、砂吊等,为蔚县传统民间手工艺器皿,是熬中草药、烧水、做饭、煮肉、热酒的上好器皿,用它煎煮食物不变质不变味,烧水好喝,热酒不滋辣,熬粥味道清香,炖肉不腻可口,素有“砂壶水,扣碗茶,砂锅肉”之美誉。“自明清以来,京城皇宫就用蔚县砂锅为皇帝煎药,名门望族用它做饭、沏茶,至少有500年的历史了。

“蔚县青砂器造型朴素大方、轻巧,通常比其他地方的砂器要薄。烧成的器皿呈青灰色,愈用愈亮。”因为物美价廉、用途广泛,号称“北方的瓷器”的蔚县青砂器风靡长城内外,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器皿。青砂器也成为当地著名特产,堪称一绝。蔚县也因此出现了一大批以泥货为生的家族,捏制、出售泥砂制品成为这里许多人的生存依托。

王启杰老人是蔚县青砂器王氏家族的第四代传承人,也是白河东村一带青砂器作坊的“掌门人”,自11岁跟着父亲学习青砂器制作,到现在干了55年了。白河东村一带是蔚县青砂器的发源地。当地山上有丰富的天然瓷土,其土质有黏性、细腻、柔软、可塑性强,俗称“矸子土”,是制作青砂器的天然好料。

从碾碎“矸子土”到拉坯再到烧制出成品,一件青砂器的制作,需要打笼盔、捂釉等大量繁琐的工序。王启杰说,烧制时“看火”特别重要——“看火”是否准确,直接决定青砂器质量的好坏。“看下火苗的颜色,就能知道炉温。欠火候烧不好,如果温度高了,砂器开裂、变形、发黑,一炉就全废了。”这个“绝活”一般是由烧制青砂器的传承人一辈一辈传下来的。如今,王启杰老人的儿子王龙磊已成为第五代传承人,这一纯手工工艺已经在王氏家族传承了上百年。

丰宁满族剪纸

满族先民在长白山地区繁衍生息了几千余年。在漫长的岁月中,满族先民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满族剪纸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地处塞北,自清代康熙年间至乾隆年间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与民族特色的新异风格。清末民初丰宁满族剪纸进入鼎盛时期,

1949年后在形式和内容上更为贴近现实生产与生活。1960年以后,剪纸艺术创作堕入低谷。1982年,丰宁民间剪纸队伍重新建立,其作品随着各种展览和出国表演在海内外造成广泛的影响。1993年,丰宁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

满族剪纸材料和工具简单,历史、地理以及民族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它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批毛纤长,剪工精细。从内容上可分为吉祥剪纸,花鸟鱼虫剪纸,山水风光剪纸,人物、盆篮碟盘瓶、瓜果、动物、花字剪纸等类。由表现形式看,它包括单色剪纸(红、白、黑等)、点染剪纸、填色剪纸、复色组合剪纸等品种。其特色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满族剪纸题材独特而广泛,主要记录和刻画的是人物、动物以及民间生活习俗;二是具有有别于其他剪纸风格的独特剪纸技巧,相比与我们更熟悉的汉族剪纸,其造型古拙、剪技粗犷,豪迈奔放而不失柔情隽丽,古朴稚拙而愈显精美机巧。

2006年丰宁满族剪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吴桥杂技

吴桥杂技是河北省的传统民俗杂技艺术。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也被誉为“杂技之乡”。吴桥人喜爱杂技这与他们过去的生活环境有关。

吴桥县位于古黄河下游。西有大运河,东靠四女寺河,纵横河流占去大片土地,且土地盐碱瘠薄,水灾频繁,又是战乱之地,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好打个跟头,变套戏法,耍耍大刀,卖艺糊口。传说,唐代书生纪晓堂两次进京赶考,中了进士,又被除名,正遇杂技之祖吕洞宾,便拜师学艺,出师后,浪迹至吴桥,收徒传艺。

吴桥十个乡镇都有杂技艺人。据说范屯村仅有三百多户人家,竟有二十多人在异国它乡耍杂技,五十多人在国内省市级杂技团里担任主演和教师,村里还有杂技艺人和会杂技的农民、学生四百多人。象这样的村在吴桥不下五十个。

杂技事业的发展,使吴桥杂技艺术的发展与交流在世界杂技界产生很大的影响。吴桥杂技使河北省成为继巴黎、摩纳哥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国际杂技赛场。

2006年5月20日吴桥杂技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评剧

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评剧的行当是随着评剧的发展历史,经过不断丰富和完善而逐渐形成的。评剧的前身“蹦蹦戏”曾经历了“对口戏”、“拆出戏”两个阶段,那时的行当不分明。经过1909年至1921年的重大改革,评剧成为一个大剧种。行当也依据表演的需要吸取京、梆等剧种的行当分类经验,逐步形成生、旦、净、丑门类齐全的规模。

评剧唱腔是在唐山民歌、莲花落等民间音乐基础上,吸收东北二人转、京剧、河北梆子等冀东和京津一带地方戏曲的音乐成分形成。

评剧的男腔和女腔,是在莲花落、蹦蹦戏的音乐基础上,逐步吸收并借鉴梆子、京剧的唱法形成的。

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解放后,评剧音乐,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显着成就,特别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乏的弊病,男声唱腔有了新的创造。其表演艺术虽吸收了梆子、京剧的身段、程式,一度出现京剧化的倾向,但仍保持着民间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

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张井老虎火

南张井老虎火是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南张井村村民对“烟火”的俗称;“老虎火”:就是用制作成老虎状的道具放烟火。

南张井作火技艺,距今已有320多年的历史。相传为先祖于康熙初年在山西充哑三载偷师而得。世代相传的“偷老杆”习俗,就是为了纪念这位烟火宗师。清朝后期至解放前,该村烟火一直是县城元宵花会的压轴戏,被视为“官火”。井陉县家喻户晓的歇后语“张家井叫闺女——看火”,足证其名气之大。

内涵深刻而丰富是该村烟火的一大特点。制药工艺。将干柳木劈开烧成木炭,置以瓮中洒水覆以湿布。而后晾干洒酒,用石碾碾成块状,再晾干用擀杖碾烂过箩,配硝和硫磺,即成药。

2008年南张井 老虎火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 编辑:毋杨梅1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