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长久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遗留下来的重要文化遗产,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的这几个更是贯穿人们生活,已有历史意义又极大程度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广宗柳编
广宗柳编是用柳枝编织成的生活用具及工艺品。广宗柳编技艺历史悠久,起源于先秦时期,而广宗柳编可回忆历史可源于清代,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技艺世代相传,口传心授,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字材料,主要有家传和师传两种形式。2008年,收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柳编使用的材料,当地称棉柳,又叫柳棵子。棉柳的特点只长手指粗而直立的柳条;柳条根据收割时间不同,有伏条和秋条之分。其中伏天收割的白柳条被称作伏条,秋后的红柳条被叫做秋条。柳条剪下来后趁湿捋去皮,在阴凉处放置几天,因柳条含水分大,使其柔韧很好,成为编织的好材料。
柳编时的工作场地当地人称为地窨子。地窨子近十平方米左右,上方留有一个二尺见方的小天窗,用于白天照明,晚上工作时就改用电灯。地窨子冬暖夏凉,不需要炉子,之所以在地窨里制作柳编,是为了保持柳条的柔韧度和湿度。
柳编使用的工具有镰刀、锥子(环锥、草锥)、麻绳、线刀等,还有各种器型的模具。
进行柳编需要以下以个重要的步骤:以提篮为例,先将柳条进行浸泡,然后挂经、穿柳条、盘底、上模具(不同的器型有不同的模具),编出大致的器型后进行平茬、塑型、削茬、缠沿、上提手。现在编织的品种有簸箕、篮子、圆簸箩、方簸箩、盒子簸箩、盛面粉用的八斗、结婚时女人用的八角盒子等,还有工人戴的安全帽,甚至扩大到生活器具,如沙发、小桌、圈椅等。
丰宁剪纸

丰宁剪纸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剪纸艺术一直是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其中又以丰宁的剪纸最为特别。
丰宁剪纸何时出现的已无籍可查,民间流传的丰宁满族剪纸始于清代康熙年间,至乾隆年间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与民族特色的新异风格,它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批毛纤长,剪工精细。代表作《八仙上寿》、《花鸟》等剪工纯熟技艺高超,已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
丰宁满族剪纸从内容上被分为如意剪纸,花鸟鱼虫剪纸,山水风景剪纸,人物、家用盆碟瓶、瓜果、动物、花字剪纸等类。从表现形式被分为,单色剪纸(红、黑、白等)、染色剪纸、涂色剪纸、复合色组合剪纸等品种。根据具体用途,又可分为窗花、挂签、节令剪纸、礼花(结婚时贺喜剪纸、丧事时素色剪纸等)、日常室内装饰用顶棚花、风斗花剪纸等。
正定常山战鼓
正定常山战鼓早在战国时期已具雏形,至明代已盛行民间。石家庄市正定县是历史上“常山郡”所在地,故称其为“常山战鼓”。
战鼓是正定民间表演艺术的优秀代表,久负盛名,起始于战国,兴盛于明代,因正定在历史上为常山郡(三国名将赵子龙故里),自晋至清末以来一直都是郡、州、路、府的治所,是古代冀中冀南一带的经济文化中心。
常山战鼓与山西威风锣鼓、兰州太平鼓、开封盘鼓并称“中国四大名鼓”。常山战鼓是由鼓、大钹、中钹、小钹、小锣等打击乐器组合而成的一种民间清锣鼓。其曲牌大都由多个能单独演奏的锣鼓段子联结而成,是一种联套曲体结构。常山战鼓俗称架鼓,是由演奏打击类乐器组合而成的民间锣鼓。鼓队编制少则十几人,多则上百人,由单鼓、大钹、小锣、串铃等打击乐器组成。
单鼓直径50厘米,厚30厘米,鼓手用彩绸将鼓系于腰间,手执一对涂有红漆鲤鱼状的鼓槌,叉腿挺胸,两臂圆抡,槌击鼓面或击鼓边,或两槌互击,鼓点变化万千。击鼓者或站成圆圈,或排成三角,或一字排开,面对面对敲;击钹打锣者或站中间,或列两边,或与击鼓者相对,以“翻打”、“出手”、“搓音”、“花击”、“绕脖”、“挽花”、“蹦跳”等动作优美。

新乐伏羲祭典
新乐伏羲祭典是在河北省新乐市伏羲庙举行的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氏祭祀仪式活动。历史文献记载,新乐曾是伏羲氏寓居地。距今已有7800多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古遗址伏羲台就是见证。
新乐伏羲祭典是我国祭祀文化的典型代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陈风》里就有描述。自明代朱元璋于洪武四年亲制祝文致祭以来,到清末的宣统皇帝,御祭达51次。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为期一个月的朝祖会,海内外华夏子孙,每天谒祖朝圣者达二十多万。2011年新乐伏羲祭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张井老虎火是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南张井村村民对“烟火”的俗称;“老虎火”:就是用制作成老虎状的道具放烟火。
南张井作火技艺
南张井作火技艺,距今已有320多年的历史。相传为先祖于康熙初年在山西充哑三载偷师而得。世代相传的“偷老杆”习俗,就是为了纪念这位烟火宗师。清朝后期至解放前,该村烟火一直是县城元宵花会的压轴戏,被视为“官火”。井陉县家喻户晓的歇后语“张家井叫闺女——看火”,足证其名气之大。
内涵深刻而丰富是该村烟火的一大特点。制药工艺。将干柳木劈开烧成木炭,置以瓮中洒水覆以湿布。而后晾干洒酒,用石碾碾成块状,再晾干用擀杖碾烂过箩,配硝和硫磺,即成药。2008年南张井 老虎火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