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之首的遗迹——伏羲台

  • 2019-11-24 16:51:33
  • 文史精华

伏羲台位于新乐市区北郊两公里处的何家庄村之东,从商周始建至今,伏羲台历经多次毁建,兴盛时庙产达到200 多亩,庙宇100 多间,衰毁时建筑无存。现在的伏羲台是以伏羲台、人祖庙为核心的伏羲台文化园,经过几年的恢复建设已初具规模。

伏羲台上下3 层,用当地夹沙好土罗叠堆集而成, 总高度9.2米。呈不等边八角形,名八卦台,又称伏羲画卦台。

伏羲台古遗址文物遗存丰厚,有新石器、商周、战汉3 种文化层次。1994 年修复龙师殿、寝宫时在其基址之下,有3 个庙殿基础遗存,经考证,分别为汉代、唐代、明代。

台上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分布在一条中轴线上。该庙中轴线上的所有建筑均建在高5 米的夯土台上,并在台上筑台逐层增高,形成高低错落、重点突出的平面布局,从南至北依次为山门、六佐殿、龙师殿、寝宫。六佐殿为元代建筑,龙师殿和寝宫只留有基址,为1994 年复原建筑。中轴线东西两侧建有华胥庙(俗称老娘殿)、雷公庙、东西朝房和钟鼓二亭。据传该庙是为祭祀人祖伏羲、女娲而建造,在庙后还存有浴儿池、刺孩草、金水河等遗址。

六佐殿

六佐殿原名十王殿,“六佐”就是辅佐伏羲王天下的6 位大臣的职务名称。六佐殿始建于商周,元大德五年曾进行大规模维修,现存梁架大部分是元代或元代以前的遗物。最能体现元代建筑风格的是这七架梁所用的木料,系用一整根木头,没有经过加工,也未取直,依据其自然状态放上去的,与明朝时期直正见方的制式完全不同,这是研究古代建筑及其断代的宝贵资料。

龙师殿

伏羲王天下,以龙纪官,自称龙师,此殿是其执政的地方,因此称作龙师殿。进入龙师殿,迎面端坐在神台上的便是数千年来一直被后人敬仰的人文始祖——伏羲。这尊塑像是根据宋朝画家马林的画作塑造的。大方脸,眉清目秀,三缕黑髯垂在胸前,一副大智大慧的面容。身上披的是兽皮,赤脚,即符合当时的客观情况,又显示了王者风范。龙师殿上的匾额“亘古一人”,“亘”字两横中间一日字,其寓意为上为天,下为地,中间为太阳。“亘古一人”寓意为“开天辟地第一人”,这4 个字是由清朝乾隆年间任直隶总督的方观承题的,另外还有4 个字“开天明道”。这8 个字简练概括了伏羲一生的业绩。墙上的壁画及展板介绍,描绘了伏羲带领部落百姓织鱼网教渔猎、养牲牺充庖厨等与大自然作斗争求生存求发展的情景。

寝宫

寝宫,1994 年由河北省文物局批准进行复建,与龙师殿高台相连,寝宫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单檐歇山绿琉璃瓦顶建筑,通面阔12.98米,通进深8.18米,通高 7.76米。梁架结构为两柱七檩七架梁。檐下施单昂三踩斗栱,斗栱布置:前后檐明间用四攒平身科斗栱,次间用三攒平身科斗栱;两山面前后间均用两攒平身科斗栱。前檐明间施六扇五抹格扇,两次间为四扇槛窗,心屉为斜方格,后檐及两山墙用大青砖做丝缝下碱,墙上身外饰红麻刀灰,油饰、彩画格调与龙师殿相同。

华胥庙

华胥庙,又称老娘殿。2003 年进行复建,面阔三间,进深一间,通面阔13 米,通进深6.9米,通高7.55米,歇山青布瓦顶建筑,前檐明间施五抹隔扇,东西两次间施槛窗。华胥庙台基用九级台阶提高了整体高度,与第三层台上的寝宫和待复建的东西朝房呈高低错落有序,整体协调美观之状。

距伏羲台北侧240米处的葫芦头、浴儿池、剌孩草和我国最早的人工灌渠之一的金水河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在葫芦头上保存有明代碑刻一通,原有浴池亭一座。

通过多年来的文物征集和几次考古发掘。伏羲台周围出土的文物共170件,其中一、二、三级文物17件,其余是一般文物。

2013年5月,伏羲台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编辑:王祖心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