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大尾巴鹰

  • 2019-11-14 22:41:01
  • 老庄呔儿语聊吧

“充大尾(yǐ)巴鹰”这一词语,在唐山以及京津一带很流行。人们常说的“充大尾巴鹰”,意在讽刺假装有本事、懂行或者装模作样假充好人的人。

“充大尾巴鹰”本是歇后语的后衬,完整的说法通常有两种:“家雀儿落在墩布上——混充大尾巴鹰”;“屁股后边夹扫帚(扇子)——混充大尾巴鹰”。所谓“大尾巴鹰”,字面意思就是尾巴很大的鹰。其实,鹰作为一种猛禽,尾巴并不特别大。鹰的显着特点是:视觉发达,钩嘴利爪,双翅强健有力,动作敏捷,气势威猛。实际上鹰是翼长而尾短,试想,如果鹰长上孔雀式的大尾巴,那就成了大累赘,不仅飞不起来,恐怕会活活饿死。“大尾巴鹰”是人们想象出来的,鹰的体态雄俊英武,多把它称为“雄鹰”“神鹰”,要是再配上一条大尾巴来,鹰会更有派儿。当然,这是一些人的错误认识。一般人认为“大尾巴鹰”更称得上是自然界的强者;而要“充”“大尾巴鹰”的人,当然就要竭力摆派头儿、装能人、充好人,这一“充”,就有了很强的讽刺意味。

俗语“充大尾巴鹰”产生的年代较早。民国小说《雍正剑侠图》就有此语:“雷春心想,他任什么都不会,混充大尾巴鹰啊!”后来,此语慢慢流行开来,在文学作品中时有出现。例如:林希在《平民城市天津卫》里写:“而且天津人还最看不起那些装贵族的人,天津人称那些人是‘充大尾巴鹰’。”李景田《刑侦前沿》:“不管他怎么说,人家还是恨他,背地里骂:‘就他积极,充大尾巴鹰!’”张立宪《记忆碎片》:“而那些天生异禀却不幸降生在一个小系的好汉,就只能看着一帮狐假虎威的杂碎充大尾巴鹰。”“充大尾巴鹰”一词儿,不单用于讽刺他人,有时也用于自嘲自讽。例如:冯骥才先生就在《神鞭》里用生动的语言刻画了店伙计蔡六的形象,“三爷是嘛人,您不叫小的张嘴,小的哪敢在您面前逞大尾巴鹰?”

生活中,人们很看不惯或瞧不起那种“充大尾巴鹰”的人。比如某某自己能力不济,却故意硬撑,对他的举动不满的人就常常会语带嘲讽:“充啥大尾巴鹰啊,谁还不知道他几斤几两。”又如,几个朋友聊天,有人自吹自擂,朋友们便会很不客气地说:“又在这儿充大尾巴鹰了,你那么本事咋儿还跟我们一块儿混哪?”再如,有人挑拨离间,给他人造成矛盾,待发生纠纷时,他又充好人去调节,知道真相的人对此很鄙夷:“全是他整的事儿,这时候他又充大尾巴鹰。”

郭东临主演的小品《有事您说话》,想来人们耳熟能详。小品中的主人公,为了让人看得起,为了让领导赏识,硬充能耐梗,雇人给领导扛白菜,熬夜为人买卧铺票,给单位搞车皮,不但牺牲了宝贵的休息时间,还常常是自掏腰包。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傻子”行为就是标准的“充大尾巴鹰”,而“郭子”也就成了“充大尾巴鹰”的典型的艺术形象。

“充大尾巴鹰”还有一个同义俗语,就是“充大尾巴狼”。“充大尾巴狼”也是歇后语的后衬,其前半部分说法也较多。例如:兔子尾巴戴夹板——楞充大尾巴狼;癞蛤蟆插鸡毛掸子——愣充大尾巴狼;黄鼠狼拖鸡毛掸子——硬充大尾巴狼;狗尾巴插鸡毛——愣充大尾巴狼等。前三说虽有些“附会”,但还勉强说得过去;后一说则有些不通。“狼”本来就是犬科,“狗”和“狼”体形相类,其尾巴与“狼”相去无几,根本用不着“插鸡毛”去“充”。这些歇后语并不是强调“狼”是“大尾巴”,而在于“兔子”、“癞蛤蟆”、“黄鼠狼”较小,自然所缀之物就成了“大尾巴”了。“兔子”“充”了“大尾巴狼”,一扫温顺之气而变得凶悍可畏;“癞蛤蟆”“充”了“大尾巴狼”,也会改变人们对其猥琐丑陋的厌恶;“黄鼠狼”“充”了“大尾巴狼”,其形象也会变得“高大”起来。可见,“充大尾巴狼”的目的,在于赢得人们的尊重、敬畏。当然,这个目的一般是不会实现的,因为毕竟是“充”的。

除了“充大尾巴狼”外,“充大尾巴鹰”的近义词语还有一些。如:屎壳郎上垫道——混充小吉普;猪鼻子插大葱——装象;装大瓣蒜等等。

  • 编辑:王祖心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