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聊唐山话:嘚瑟(dèse)

  • 2019-11-14 22:28:45
  • 老庄呔儿语聊吧

“嘚瑟”是个土得掉渣儿的方言词。自从赵本山、黄宏等人的小品及电视剧热播以来,“嘚瑟”一词广泛流传,而且频繁出现在大雅之堂。在唐山话中,“嘚瑟”的含义非常宽泛。例如:“这么冷的天,穿那么单薄,你就嘚瑟吧,不感冒才怪呢?”例中“嘚瑟”含有逞强、逞能的意思。又如:“手里有点零用钱搁不住他嘚瑟,就从家偷大豆卖,终于被杨氏发现了。(《清平草》第七十三节)“一个月的工资几天就嘚瑟光了!

”“干这么重的体力活儿咋儿能光喝稀粥呢,几泡尿期间嘚瑟没了,哪里还有力气呀?”几例中的的“嘚瑟”,前两例是胡乱花费、挥霍的意思,后一例是消耗的意思。再如:“呵呵,就你那花拳绣腿,在老娘这儿还敢嘚瑟?来吧,等着你打。

”(《清平草》第十二节)“不就是得了个三等奖吗,嘚瑟个啥劲儿呀!”其中的“得瑟”含有显示、炫耀的意味。再如:“每月化妆品就得上千块,早起描眉打鬓就得两钟头,就知道

嘚瑟!”其中“嘚瑟”说的就是“臭美”。“

嘚瑟”的意思不止上述这些,如果细细“挖掘”一番,还会有许多。

总之,不分男女老幼,只要是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行为,大多可以视为“嘚瑟”。它的含义大体上相当于逞强、招摇、显摆、作秀等。凡是基本生存所需以外的一切行为,都可以被看做“嘚瑟”。有时候,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别人做到了,心生嫉妒,一声“嘚瑟”就可以化解掉一半内心的悻悻不平,成为弱者自我安慰的一剂良药。

“嘚瑟”是一个叠韵连绵词,韵母是e,本来有音无字,后来勉强用读音近似的“得瑟”来表示,其中“嘚”读去声,“瑟”读轻声,读为“dèse”。有人考证,“嘚瑟”源于抖擞、哆嗦。“抖擞”一词,在唐代以前就出现了,原本是抖动的意思,白居易《答州民》就有“官情抖擞随尘去”诗句。古人表示抖动、哆嗦的意思,原先是用振掉、战栗、振颤等词语表示。后来,“抖擞”渐渐有了“振作”“奋发”义。“抖擞精神”就产生于宋代。广为人知的诗句就是清·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己亥杂诗》)。今天,“精神抖擞”还在广泛使用。

“哆嗦”的动作表面上很像“抖擞”,但是大多是由于寒冷或恐惧而生,与“抖擞”逐渐分道扬镳了。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哆嗦”在唐山的好多地方发音为“dese”,如“他冻得直打dese”,这个“dese”已经非常接近“嘚瑟”的发音。“嘚瑟”的真正源头是动物求偶。鸟类求偶,雄性必须展开自己的羽毛,不停地抖动,孔雀开屏就是鸟类的“嘚瑟”。哺乳动物求偶则要麻烦得多。除了要在残酷的决斗中击败竞争对手之外,还要把自己的鬣毛修整得威武雄壮,猴王的“最酷发型”就是兽类的“嘚瑟”。说到底,“嘚瑟”产生于力与美的较量。人类展示力量与美丽的一切活动,都可以归入“嘚瑟”。这样看来,“嘚瑟”原本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本能展示,在进化历史上起着正面作用。但是,为什么会成了贬义词呢?除了前面谈到的嫉妒心理以外,还有孔夫子和老庄哲学的深刻印记。《诗经·卫风·硕人》这样描写一位美女:“硕人其颀,衣锦褧(jiǒnɡ)衣”。她穿着光艳的锦缎,外面要盖上一层麻纱做的罩衣。为什么呢?《礼记·中庸》的解释是:“恶其文之著也。”意思是,美别露在外面。《礼记·中庸》接着说:“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彰);小人之道,的然(鲜明)而日亡”。《老子》有“不敢为天下先”,《庄子》有“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庄子·人间世》)的说法。含而不露,在中国人的审美观念里是一种境界。那么,显露在外,个性张扬,自然就是“嘚瑟”的小人了。“嘚瑟”一词的褒义色彩已基本消失,日常的语言交际中一般用于贬义,或讥讽或训斥,有时也用于调侃,有时也表示“不屑”。如“啥贵吃啥,啥好穿啥,有钱人就是会嘚

瑟”,语带讥讽。“骂你是轻的,再跟我嘚瑟,大巴掌扇你!”明显是在教训。“我又不是外人,用不着这么破费,有钱跟别人嘚瑟去!”这分明是在开玩笑。在使用“嘚瑟”一词时,常常在前边加形容词,如“瞎嘚瑟”“穷嘚瑟”,有了这些限制词,使得该“嘚瑟”的贬义色彩体现得更为浓重。

  • 编辑:王祖心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