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方言(136):膈(ɡè)应

  • 2019-11-14 22:19:19
  • 老庄呔儿语聊吧

膈(ɡè)应,就是讨厌、恶心的意思。例如:“大中午的,人家都在休息,你们大声吵嚷,多招人膈应呀!”“为人要真诚,撒谎撂屁的人谁都膈应。”“事儿虽不大,但却让人闹心,就像‘癞蛤蟆爬脚面,不咬人膈应人’”。

为啥把内心的讨厌、恶心叫做“膈应”呢?有一个成语叫“病入膏肓”,“肓”读“huānɡ”。我国古代医学上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膈膜之间叫“肓”,据说“膏肓”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左传·成公十年》记载:晋景公病重,秦桓公派了一位名医来给他治病。医生给景公检查了病情,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后来就用“病入膏肓”形容病势严重,无法医治,也比喻事态严重到不可挽救的地步。“膈”旧称膈膜。

《正韵》释:“胸膈,心脾之间。”《集韵》释:“肓也。”由此可知,所谓“膈”就是“肓”。“应”是反应的意思,就是肌体受到外界的刺激而引起的不良反应。在“膈应”一词中,“膈”有“肓”的意思,引申为内心深处,而“膈应”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某种反应。病入“膈”而不得医治,的确是令人讨厌的事儿,因而“膈应”就有了从心里厌恶的意思。

有人将“膈应”写成“硌硬”或“硌应”,从字面儿上讲也是说得通的。身体的某部位跟硬的东西接触,通常会感到不适或疼痛。生理上的不适感或疼痛感,无疑会引发心理上的厌恶感。例如,走路时,被石子硌了一下,差点儿崴了脚,人自然会有“厌恶”的反应:“缺德,谁把石子丢在路上的?”“硌硬”或“硌应”虽与“膈应”可以通用,但还是用“膈应”更准确,更规范。

  • 编辑:王祖心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