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解说呔儿语:老鼻子

  • 2019-11-11 20:10:17
  • 老庄呔儿语聊吧

多年前曾流传一个笑料,说是贵阳的中英文对照的地名牌上,“贵阳”翻译成了“珍贵的太阳”(Precious sun)。“老鼻子”这个词儿,如果让那位“翻译家”翻译,肯定会译成“老的鼻子”(oldnose),那样译也会让人笑掉大牙。说来唐山话中的“老鼻子”十分有趣。一是它与“老”无关,人老了可以说老胳膊老腿,没人会说老鼻子老嘴。二是虽嘴上说“鼻子”,实则与生理器官的鼻子关联不大。“老鼻子”其实是一个数量概念,言极多、数不清。有的人社交面极广,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没有他不熟的人,人们会说:“哟,他认识的人可老鼻子了。”唐山人说一户人家富有阔绰,就说:“他家的钱老鼻子了。”

称事物极多为“老鼻子”,为什么不说“老耳朵”“老眼睛”呢,“鼻子”与“多”是如何发生联系的呢?这得从“鼻”字的演变说起。“鼻”的本字原为“自”。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自”字都像人鼻子的样子。“自”和“鼻”的读音是一样的,许慎《说文解字》:“自,读若鼻。”“自”在古文中一般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即解为自己,既然“自”字做了人称代词了,那么要写“鼻子”的“鼻”时,又该用哪个字呢?于是又另造了一个形声字代替,在“自”字下加了一个声符“畀”,就出现了一个新字“鼻”,从此,“自”和“鼻”就有了不同的分工。“自”的本义是“鼻子”,人们常常说到自己的时候指着鼻子。还可以引申为介词,“自”,再引申为动词“始”。古人认为鼻子是五官之首,所以用“鼻子”来形容最初的、第一的、最大的的。最早的祖先或事业、学术、门派的创始人被比喻为“鼻祖”。古人还有一个很有趣的说法,他们称长子为“鼻子”,这里的“子”不能读轻声,而要读第三声。清朝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说:“今俗以始生子为鼻子。”宋朝王应麟的《汉制考》和梁章钜的《称谓录》中都称始生子为鼻子,也就是把家中第一个孩子称为“鼻子”。“老鼻子”的意思是长子的年龄大。后来有“大”演变为形容某种东西数量很多的意思。

关于“老鼻子”的来历,东北人也有这样的说法:清光绪二十九年中东铁路竣工后,俄国人蜂拥而来,哈尔滨街上的“大鼻子”越来越多(大鼻子是俄国人的特征)。人们形容某件事物比“大鼻子”还多,就说“大鼻子他爸——老鼻子了!因为“老”鼻子比“大”鼻子的资历更高级。逐渐人们知道了“老鼻子”是表示“很多”的意思,便把“大鼻子他爸”省略,只说“老鼻子”。这种说法可信度不高,因为在俄国“大鼻子”大量进入东北之前,恐怕“老鼻子”的俗语早已流传了。

“老鼻子”在唐山还有一个省事的说法,干脆说“老了”。例如:“听说有明星来,来看演出的人老了!”“人家可赶上机会了,那钱挣老了!”

有人认为“老鼻子”是正宗的东北方言,其实不光东北,山东人、京津唐的人也这样说,并且都称其为自家方言。是闯关东的人把“老鼻子”带到关外的,还是闯关东人回家省亲时把“老鼻子”带回家乡的呢?要认真考证起来,查清楚这个词儿的来龙去脉,可真要费“老鼻子”劲了。

  • 编辑:王祖心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