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人眼中,顽皮、调皮的孩子就是“嘎小子”。影视剧《小兵张嘎》中的“嘎子”,就是家喻户晓的“嘎小子”的典型。“嘎小子”字面意思就是“坏小子”,“坏”并非指其品行恶劣,而是行为“嘎”而已。“嘎小子”通常是“机灵鬼儿”“聪明蛋儿”的代名词,称顽皮的小孩子为“嘎小子”,多含有喜爱的意味。唐山方言中,与“嘎小子”相近的一个词儿是“嘎鞑子”。较之“嘎小子”,“嘎鞑子”就不那么受听了,它是对成年男子的蔑称。词中的“嘎”不是“调皮”之意,而是“坏”的意思。例如,唐山人对品质不好的人或物称“嘎咕”,“嘎咕”就是品劣质差。“鞑子”是旧时对蒙古人的称呼,含有侮辱之意。称蒙族人为“鞑子”,犹如称朝鲜人为“高丽棒子”。对人没好心眼儿,事事调皮捣蛋的人,唐山人就称之为“嘎鞑子”。例如:“你成天跟那伙嘎鞑子混,不学坏才怪呢!”“碰上这样的嘎鞑子,那个领导都脑瓜仁儿疼。”
“鞑子”原指鞑靼(dádá)人,鞑靼人最开始指的是蒙古的鞑靼部,后来被欧洲人作为了蒙古人的统称,而进入清朝后,欧洲人也就直接把鞑靼人的名号安到了满洲人头上。
孙中山先生大概也受此影响,也把满洲人叫做鞑鞑人了。例如,他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所谓“鞑虏”就是把满清误当成“鞑子”了。
元朝时,统治者对中原广大人民残酷压榨,横征暴敛,老百姓对他们极其愤恨,直呼其“北国鞑子”。
在清朝,蒙古人被满人称为“骚鞑子”。柴桑《京师偶记》记载:“元朝北人,女史必得高丽,家童必得黑厮,不如此谓之不成仕宦。今旗下贵家,必买臊鞑子小口,以多为胜,竟相夸耀,男口至五十金,女口倍之。按所云黑厮,即昆仑奴之类,清初亦有蓄之者。”《红楼梦》第四十九回写:“黛玉先笑道:‘你们瞧瞧,孙行者来了。他一般的也拿着雪褂子,故意装出个小骚达(鞑)子来。’”一些红学家或读者认为“骚达子”是对清朝统治者的蔑称,因此用以辅证《红楼梦》中有反清复明之意。其实,“骚鞑子”一词是满洲贵族家庭对蒙古奴婢的称呼。“鞑子”之称已属不敬,加上“骚”字,厌恶之情显见。以“嘎”来形容“鞑子”,那当然就不是什么好人了。限于民族政策,如今不允许称蒙族人为“鞑子”,实际上在正式的交际场合,也没人这样称呼蒙古人。在“嘎鞑子”一词中,“鞑子”不过是比喻而已。
唐山人用“嘎鞑子”一词,习惯在前面加上某些名词。例如,管那些惯于调皮炸刺儿的人叫“刺儿皮嘎鞑子”,管那些心怀狡诈事事捣乱好耍无赖的人叫“流氓嘎鞑子”“琉球嘎鞑子”。“刺儿皮”也好,“流氓”“琉球”也罢,都意在突出“嘎鞑子”的特点。
做人还是要老是本分,“嘎鞑子”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是不受待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