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风筝魏
风筝,古称“纸鸢”或“纸鹞”,最早起源于中国。相传,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传信,甚至试图利用风筝载人飞翔。五代时期,太监李邺于皇宫中制作纸鸢,在头部放置一枚竹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风筝”也因此而得名。
清末民初,中国风筝界出现了“人材辈出,流派纷呈”的局面。最有影响的首推天津“风筝魏”。
1892年,创始人魏元泰在天津鼓楼东创立“魏记长清斋扎彩铺”,这是中国近代首家经国家注册的风筝制作作坊和专卖商号。魏元泰自幼在一家扎彩铺当学徒,他对制作风筝产生浓厚兴趣。为了提高扎风筝的造诣,他反复研究飞禽和飞虫的飞翔姿态以及它们的身躯各部位的比例关系,并应用于风筝的制作。以前的风筝,以硬翅为主,造型简单,色彩也比较单调,为整体式。他扎的风筝可以拆展折叠,一尺多长的大风筝,折叠后可放在一个小信封里,便于收藏和携带。他研制的平板式、弓子式、立体式、串式和袖珍式风筝近200余种。在着色上富于民族特色,并吸收了古建筑彩绘上使用的退晕法以及冷暖对比色调,使之更加适合高空放飞的特点。
魏元泰将木工的打眼扣榫、锡焊工的铜箍连接、鸟类的飞行平衡、风力的机械传动、国画工笔彩绘与民间绘画技法先后运用于风筝制作,形成了造型多变、彩绘逼真、飞行平稳、特技精湛和便于携带五大独特的艺术风格,被当时人们尊称为“风筝魏”。1912年,魏元泰的11件精品获“国家直隶出品展览会”金牌;1914年,在美国旧金山获“巴拿马太平洋地区万国国际博览会”银牌。经此,风筝魏风筝享誉国内外,为世界各国人民欣赏和收藏。
“风筝魏”风筝制作有八大工艺流程,即创意、设计、选料、扎架、彩绘、糊面、试飞、总装。其面料以高级真丝织物、上等毛竹为原料,全部工艺均为手工制作,能够拆展折叠,独有“送饭”、变形、鸣响等特技。魏记风筝分整体类和组合类两种,从功能上分为装饰型、放飞型、放飞兼装饰型三类:尺寸各异,巨型风筝可长上百米,微小的为火柴盒般大小:造型有人物、器物、动物等。是集观赏性、珍藏性、放飞性于一体的民间手工艺精品。
解放后,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1984年魏元泰被国家轻工部确认为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名人,他将制作风筝的技艺传给了第二代魏慎行,第三代魏永昌、魏永珍等。期间,第二代传人魏慎行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培养第一批艺术传人,魏记风筝大量出口。“风筝魏”历百余年不衰,在品牌、制作工艺、绘制等方面均具独特的文化、科学和历史价值,是极具地域魅力的天津民间文化之一。2008年,风筝魏制作技艺项目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