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潮玩遇见博物馆,让年画重回春节

  • 2019-11-06 13:35:02
  • 天津旅游资讯网

2019年公历新年伊始,就决定了今年博物馆参观的思路与计划——尽可能多的参观探访天津地区的博物馆。在此之前,我基本是在各地旅行途中,探热门场馆和特展,又买了本北京地区博物馆年票,每个在北京的周末都泡在各色博物馆里,但对于自己的家乡天津,却仅仅停留在参观天津博物馆与美术馆。

在深入探索天津地区博物馆的过程中,我们列了一份天津地区博物馆清单,发现真的有很多馆值得一看!

最终决定去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一探天津传统年画的前世今生,也正赶上我收藏的潮玩之一茉莉推出新年系列娃娃——大部分以杨柳青年画娃娃作为原型,所以,果断带着潮玩娃娃去博物馆找原型!

1551253997(1).png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坐落于佟楼三合里天津杨柳青画社原址,收藏了自明代以来的年画两万余张,古板六千余块,开放了“历史传流”、“戏曲故事”、“古板藏珍”等多个展厅供观众参观。

在查询博物馆准确位置之前,一直都以为关于杨柳青年画的博物馆都在其发源地杨柳青镇,真没想到在闹市区居然还藏着这么一家博物馆。

1、历史传流

众所周知,年画一直是我国民间重要的民俗之一。在年画界素有“南桃北柳”之说,“南桃”说的是苏州桃花坞年画,而“北柳”指的正是天津杨柳青年画,它诞生于明代末年,因其发源于天津杨柳青镇而得名,镇上“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流传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进入展厅第一幅看到的作品就是上面这幅 “明代八秩荣庆代八宝中堂”(又称“大福星”),描绘福禄寿三星高照,线条流畅细腻,看得出此时的年画还沿袭着北宋工笔画特点,它是馆内藏品中年代最久、尺幅最大的年画孤品,可惜的是此处展出的是仿品。

随着技艺不断的发展改进,杨柳青年画才逐渐吸收了版画的特点,形成了套印与手绘相结合的工艺风格。清朝中期,年画发展到鼎盛阶段,题材也越来越广泛,还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当年画的主题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祈福求财,而是逐渐转向更高的精神需求,就出现了名人名士,文学典故等诸多新的年画题材。辛亥革命时期更是出现了改良年画——附有白话文的劝诫年画,具有教化意义。

正是由于题材多样,反映了老百姓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于是杨柳青年画就有了“民间大百科全书”之称。

此外,该部分展厅还陈列展示了很多珍贵的木版,比如下面这件道光年间的“十八魁”,分别展出了线版与套版,保存相当完好,可见当年匠人刻工之精湛。

2、戏曲故事

进入这个厅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这个戏台了,怎么年画博物馆出现了仿古戏台?

其实这与戏曲故事年画的产生有着极大的关系:为给清乾隆帝祝八十大寿,四大徽班陆续进京演出。各大画坊为了创作戏曲故事题材的年画(个人感觉类似于现在的蹭热点,促进销量),不惜一掷千金请画师们到京城看大量的名角名戏,画师们在看戏过程中便将名伶的身段表情以及戏台陈设速写下来,带回画坊反复推敲修改,最后刻板印画。

戏台,是戏曲故事年画最初产生及成型的地方。

古人几乎每年都会更换自家贴的戏曲年画,看不了戏的日子,看一看墙上的戏曲年画也别有一番滋味,像极了现代的我们在房间里挂上自己喜爱的电影海报。

3、古版藏珍

相比较下,馆内略小的一个厅,却向我们展示了44个装满古版的超大展架,这里按照规格体例摆放了6400余块古版。

在战乱年代,很多珍贵画版散落遗失,甚至被当作菜板、搓衣板使用。和平年代能征集到这些古版,真的是难能可贵。

4、仕女娃娃

这个展厅大概是全馆最精华之所在了。

提起年画,杨柳青年画,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出的第一幅画肯定是《莲年有余》——娃娃手持莲花,怀抱鲤鱼,这个形象真的是太经典了,成了娃娃画的代表。

这幅超大尺寸的《莲年有余》无疑是本厅最吸睛的一处。无论站在哪个角度看,娃娃水灵灵的大眼睛都在看着你哦。

回过头再来看展厅入口处的斗方画及线版套版——娃娃坐在荷叶上,手持“莲蓬”和“笙”,合起来取谐音“连生”,这幅年画的名字就叫做《莲生贵子》。

再看这幅《九子登科闹学》,顽皮的孩童大闹学堂,私塾老师并没有发怒任由他们去玩耍,也许只是画师的想象之作——劝导适龄儿童去私塾“快乐”读书,但其实也是我们很多人梦想中课堂的模样吧。

微信图片_20190227155638.jpg

成对出现的年画也是格外亮眼,比如我很喜欢的两对门童画《龙凤呈祥》与《鹿鹤同春》,新婚时贴在内门上,龙凤呈祥不必多解释,“鹿鹤”谐音“六合”,指天下,“鹿鹤同春”即“六合同春”,寓意天下美好。

说完娃娃年画,我们再来看仕女年画。早期的“仕女娃娃年画”,是用母亲和小男孩的形象来表达人们渴望子孙昌盛的淳朴愿望,只有娃娃没有仕女的年画,我们将其称之为“娃娃画”,画有仕女的年画就是“仕女画”了。

这一组仕女画——《春闲对弈图》和《仕女玩纸牌》,画工超细腻,像极了工笔画,离近了看仍不住赞叹——这真的是木版印出来的年画?富贵人家的小姐们在屋里下棋打牌,旁边还有娃娃仔细瞧着,好一副其乐融融的温馨生活画面。

其实,在杨柳青木版年画中,大部分都是上面这样仕女和娃娃画在一起的“仕女娃娃画”,单纯的仕女画并不多,不过展厅里也确实有一幅只有仕女的年画,而且超现实超好看。

微信图片_20190227155653.jpg

为何说超现实?古时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十个美人一起在户外放风筝肯定就是画师的臆想了。仔细端详她们手中的风筝,各式各样,趣味十足。

5、世俗生活

这个展厅主要展示与世俗生活相关的年画,以及为了展示年画究竟怎么贴,复原了旧时天津地区的民居。

这里展出了一对威风凛凛的蓝底云纹门神,长3.02米,宽1.17米,普通百姓人家自然挂不了这么大尺寸的门神,所以大多是挂在内廷王府的大门两侧或门廊里。据说为了让画里的金色亮丽,画师在颜料中调了金粉,这画在当时肯定是价格不菲,流传至今可以说是弥足珍贵了。

上面这幅双手托着一只大眼的眼光娘娘年画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她是民间传说中能治疗一切眼病的女神。

走到复原的旧时天津地区的民居旁,让我们来看看,年画怎么贴。

古旧的木制大门后面的房屋叫一明两暗、连三间。中间是中堂屋(相当于今天的客厅),中堂屋对着大门的墙上会挂一幅中堂画。一进门有两个大灶台,灶台上一般贴有一张灶王像,双灶的灶王身边还会坐灶王奶奶。灶台边上的大水缸贴大鲤鱼的年画,这是天津地区的风俗,叫做“缸鱼”,寓意连年有余。两侧是居室:东面为上房,住的是公婆,会贴有教化意义的年画;西屋为下房,住的是儿子和儿媳妇,贴的年画多样,有祝愿多子多福的,有活泼喜庆的,炕边上还会贴极富装饰色彩的炕围子画。

复古民居场景非常适合摆拍,拿出娃娃拍拍拍。

看了这么多娃娃年画,很明显能看出茉莉新年娃娃取材于年画,但还进行了一定的改良,以天津限定茉莉娃娃为例来对照下年画娃娃原型,不难发现,主要还是发型存在较大区别,那么年画娃娃的发型来源是?带着这个疑问,我查了下明代儿童发型,果不其然就是年画娃娃的常见发型啦。

这么看下来,只有“炮炮”这款茉莉娃娃的发型最符合年画娃娃的发型(题图那只),其余的娃娃的设计可能并不是照搬年画娃娃形象,但是使用的元素都很贴合传统年画常见的寓意。

我想我可能是第一个把茉莉新年娃娃带进博物馆的潮玩爱好者吧,哈哈。

6、戴齐画坊

杨柳青年画最著名的画店有两家——戴廉增画店和齐健隆画店,正是这个展厅的原型画店,看介绍这边应该有个年画四道制作工序的互动表演,我们没能看到,略感可惜。

7、新年画创作展

在这个展厅,我们看到了很多具有新时代风貌的新年画,得知有不少年轻人还在继承着年画技艺,也是令人倍感欣慰的一件事,毕竟老祖宗的手艺可不能丢。

在周末休息日参观,我们看到的观众仍大多是旅行团游客,或者亲子团体,个人参观者屈指可数。

参观完这座博物馆,真的感觉杨柳青年画在脑海中的形象不仅仅是“莲年有余”能代表的了,而是丰盈多彩富有历史人文气息的百科全“画”。

8、让年画重回春节

“年画重回春节”系列活动是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主办,中国手艺网承办,以“融入现代生活、弘扬当代价值”为理念的系列活动,鼓励“新创作、新作品、新应用”,让年画艺术生动反映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

早些时候,群友在群里分享了一则视频——年画贺岁动漫《回家过年》,引发了我的兴趣与好奇,按图索骥最终知道并开始关注“年画重回春节”系列活动,也让我开始思考如何让年画重回春节。

现代家装布局已经让传统的年画“无处可贴”,年画销量锐减,很多画社已经关闭,那是不是可以换多种形式,又不显得突兀地,让年画走进现代人家中。

让年画保持新时代的活力,要怎样才能唤起民众对于年画的好奇与热情,看到手上潮玩娃娃的我似乎已经找到答案。

真的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关于年画的文创作品,让年画重回大众视线,让年画重回春节,来装点我们的家,一如往昔。

  • 编辑:罗薇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