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飘飘,歌声阵阵”这样的天津时调对于天津人一定不陌生,这就是伴随着我们的父辈成长起来的曲调,相信人们都会哼上几句天津时调。
天津时调源于明清小曲,清末民初形成并流行于天津区域。主要流行于天津底层市民聚集的南市、河东地道外、红桥区鸟市、和平区等处的曲艺演出场所。
王毓宝,著名天津时调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她博采众长,不断从前辈艺人的演唱中汲取营养,从内容到形式创立了“天津时调”,并形成了自己质朴、爽朗、甜润的风格。她既唱新节目,又改编传统剧目。她经常演出的代表节目:传统的有《放风筝》、《踢毽》、《七月七》和《拷红》等;现代的有《翻江倒海》、《军民鱼水情》和《梦回神州》等。
王毓宝的金嗓子是她的天赋条件,但更重要的是她从幼年习艺时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的父亲王振清是油漆工,爱好京韵大鼓、单弦、靠山调,还弹得一手好三弦,是有名的票友,小毓宝听父亲的唱比听母亲的催眠曲还要多。俗说话,小孩儿是“嘴跟着腿”的,会走路就会说话,小毓宝也是嘴跟着腿的,会走路就会唱时调。
后来,跟着父亲 “走票”,到后来一步步踏实的演出,直至出名,她根据“时调”植根于市井民间,源于城市民歌的特点,首先对其中的靠山调进行改革,调整唱腔旋律。她以改编民歌《摔西瓜》作尝试,从两件乐器增加到七件乐器,丰富了时调的表现力,结果在津沽一炮打响,从内容到形式初步完成了“天津时调”的创立,并形成了自己质朴、爽朗、甜润的风格。从此,这一曲种由衰落开始走向新生。1953年王毓宝参加天津市广播曲艺团,积极从事时调革新工作,原有的“时调”更名为“天津时调”。这就是天津时调的产生。
如今,天津时调——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王毓宝也被评为优秀中华文化传承人,获得了“金唱片”奖等无数殊荣。
智者谦恭仁为先,这是王毓宝在业内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在曲艺界的旧俗中,“名角儿”、“大腕儿”是演出的核心,乐队弦师是伺候“角儿”的附属,演员可以对弦师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解放前,弦师的报酬要靠“角儿”赏。演出分红,依然是由“角儿”按“四、六”“三、七”“二、八”比例分给乐队。演员拿高比例,有的甚至是“一、九”分成,即演员拿九,乐队拿一,而王毓宝从来都是与乐队平均分红。她从幼年登台到声名显赫,无论给自己伴奏的是长辈、平辈、还是晚辈,不管是演出还是排练,甚或是弦师在台上出现差错,她从未有过指责、呵斥、“耍大牌”等陋习,而是关心他们,照顾他们,无微不至地帮助他们。
如今的王毓宝已经90多岁的高龄,虽然不登台演出了,却依然对天津时调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做着贡献,展现着生命不息、奉献不止的美好画卷,不断将天津的艺术形式传授给弟子们,希望将这一文化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