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故居遗址和墓地均位于沧县崔尔庄镇。其故居遗址座落在沧县崔尔庄村(原献县崔尔庄村)内,今尚存一眼古井。在镇南约四公里北村村南有墓地一座,神道碑和墓碑各一通。乃为纪晓岚之墓。神道碑碑文是:“皇清太子少保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纪文达公神道碑”。后来纪氏后人及当地政府部门,筹化修复纪晓岚墓园及故居展馆和纪念馆。
纪昀(1724年8月3日[1]-1805年3月14日),字晓岚,别字春帆,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清朝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政治家、文学家。
乾隆十九年(1754年),考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少保。[2]一生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于诗歌及骈文,长于考证训诂。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晚年内心世界日益封闭,《阅微草堂笔记》正是当时心境的产物。
嘉庆九年(1804年)六月,纪昀八十寿辰,嘉庆帝派员颁赐珍品,亲朋故吏齐聚一堂,为之祝寿。
嘉庆十年(1805年),封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二月十四日酉时,因喘病复发病逝于京城珠巢街本宅,享年八十一岁。嘉庆帝赐白金五百治丧,亲作祭文、碑文,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予谥号“文达”,乡里称文达公,著有《纪文达公遗集》。
纪晓岚与和珅之间的关系——传闻二人结怨颇多,事实上,纪昀与和珅的关系就像是忘年交。年轻的和珅处世外向泼辣。年老的、处世逐渐内敛圆滑的纪昀会时时善意地提醒和珅。两人既有政见不同带来的争吵,也有默契的配合。在工作中,更多的是和珅对纪昀的关照;在人际关系上,更多的是纪昀对和珅的帮助。同时,纪昀对自己的能力也非常了解,在文学上固然无人可比,但在治国和理财上远不如和珅,而纪昀本身就只是一个御用文人,也就是说,纪昀与和珅不会有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
枣木被收藏界称为“北方红木”,因其外形奇异、硬度较高、颜色深红、不易腐朽而被收藏家推崇。自古以来献县就是中国的金丝小枣之乡,种枣树历史悠久。民间木工艺人把枣木做成盖房用的土坯模具、木工刨床、耕田木犁、木耙等实用家具,非常耐用,有的民间枣木家具沿用几百年也不腐烂,现在这些家具大都成了历史文化收藏品。崔尔庄闫氏枣木工艺传承人闫运营先生就是一位民间枣木工艺大师,在他的手里做出来的艺术品被全国各地藏家争相收藏,尤其京、津、冀及沪、江、浙、闽、粤藏家更是宠爱优佳。
《纪晓岚文化园》行记——一代文宗纪晓岚,两世纪元立大贤;三代清皇雍乾嘉,四库宝书历史全;五车学富博文采,六经俱读神通天;七代为官皆名仕,八斗高才坐大元;九州上下人敬仰,十全翰林弄翻澜;百世留芳存风骨;万年风雅佳话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