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 蔓
1980年,35岁的马志明重新登上了舞台,开始了他作为马氏相声继承人的从艺之路。重返舞台的演出是在第二届津门曲荟上,在“相声专场”与“青年演员专场”中马志明与搭档杨少华分别表演了经他改编的传统段子《地理图》和他自己创作的相声《戒烟》。时至今日,马志明对那两场演出的效果仍然记忆犹新,他说:“当时的效果不是一般的好,因为我的基本功瓷实。经过‘文革’,传统活都没人摸了,瓷实的也不瓷实了;一知半解、没学会的早忘了。我呢,没忘。”
观众的反应给了重返舞台的马志明足够的信心,也让他知道了自己的“饭门”终究还是相声。既然吃了相声这碗饭,那就要把相声说好。做到像父亲马三立那样出类拔萃独一无二,就成为了马志明在事业上的目标。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马志明针对自身特点,开始着手对所表演的相声进行加工。“我的东西得跟你不一样,我的本子你拿着使不了。如果我写的本子,你拿过来也能演,我一般不愿意演这个。”本着这个想法,结合自己在戏校学习的“身上功夫”,马志明在一些相声作品中加入了身段表演。比如《论拳》中的“铁门坎”,《五味俱全》中的“双飞燕”,《大保镖》中的刀枪架,等等。这些形体表演不仅不显突兀,反而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相声体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从此,马志明凭借着“传统段子有新意,新编段子接地气”,很快就成为了同龄相声演员中的佼佼者。
登 顶
如果说《文章会》《大保镖》《拴娃娃》《论拳》《五味俱全》等作品让马志明成为了相声名家,那么《纠纷》这个段子则成就了他的艺术地位。
对于相声演员来说,要奠定其在相声发展史上的艺术地位,必须至少有一个能完全代表其个人艺术成就与表演风格的作品,如马三立的《买猴》、郭荣起的《打牌论》、侯宝林的《夜行记》等,马志明的代表作就是他创作并首演的《纠纷》。这个仅仅十分钟多一点的小段,通过白描的手法,为我们带来了一幅鲜活无比的天津市井生活漫画。
《纠纷》这个段子中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包袱”,只是通过马氏相声最擅长的对市井小人物细节的描写,就打造出了一个时至今日依然热度不减的相声段子。不仅如此,《纠纷》还是相声中少有的有空间感的段子,在听这段相声的时候,每个人的脑海中都会很自然地浮现出相声所描述的场景画面。
如果说,绝大多数相声是以演员的叙述为核心的话,那么《纠纷》中演员的叙述更像是人物的配音和推动情节发展的旁白,这个段子的核心部分就是呈现在观众脑海中的那个“电影”。在这一点上,《纠纷》与马三立先生晚年的《逗你玩》《家传秘方》《找糖块》等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
发 扬
在马志明看来,马氏相声不是马家自己的,是天津观众培养的。有些包袱在外地不响,在天津就特别受欢迎,这是因为天津的观众爱相声懂相声。天津有这块土壤,才能出马三立这样的大师,才能形成马氏相声的风格。
对于相声的传承,马志明觉得并不是形式上的拜师收徒那么简单,学习相声,需要的是认真研究,全身心投入。2007年,马志明出版了《笑匠杂笈》一书作为自己艺术生涯的总结,在书中,他写了很多自己对于相声艺术的体会,这本书完全可以当做学习马氏相声的教科书。
对于相声艺术的发扬,马志明觉得,发展是发扬的前提。天津的相声演员有着深厚的底子,但如果一味抱残守缺,不研究新段子,不跟上社会的发展,观众迟早都会听腻。到那时候,不要说马氏相声,相声这种艺术形式都有可能会面临生存问题。所以,要发扬,自身得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