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时期有一群山西商人,以经营票号、盐业、茶业为主,富可敌国而名闻天下,他们就是晋商。八国联军向清政府索要赔款,慈禧太后就向晋商乔家借钱还国债,可见晋商的经济实力。有这样一座博物馆,不仅讲述了晋商的发展经历,而且还把晋商成功的秘诀公之于众,它就是位于通惠河畔的北京晋商博物馆。
从地铁四惠东站出来往东一直走,就能看见一片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群落,建筑的南面便是北京晋商博物馆。说到晋商和北京的关系,当时建博物馆的时候就有争议, 有的人说应该建到山西,因为它是晋商的博物馆。但是考虑到晋商在明清时期,是中国的十大商帮之首,是世界的三大商帮之一,所以它是具有国际性的,建到北京来,就是把山西的文化传播出去。
追根溯源,其实晋商是明清两朝“北漂”的一部分, 而且还是主力军。明清时,各省市的驻京办以会馆的形式纷纷在北京扎下了根。比如当年坐落在宣武门西大街的潞安会馆,是几位靠煤炭发家致富的山西商人创建的;当年坐落在前门鲜鱼口青云胡同的颜料会馆是从事颜料、桐油的商人开发的。据清朝光绪年间的《顺天府志》上记载, 在北京的各省会馆总数达到445家,其中山西商人建立的就达到50家。由此可见,晋商与北京城有着紧密的联系。不仅如此,就连老字号“都一处”、“六必居”的开创人也都是山西人。
走进博物馆,眼前的整面墙壁都是巨大的票号浮雕。票号是晋商的发明,此后的百年间,晋商以票号为枢纽,主导了中国金融业,直到清末民初。晋商博物馆共有三层,一层是大戏台,主要展示在第二层,内设10 个基本陈列厅,分为4个部分。以晋商的崛起、晋商著名商号及票号的创立与发展、晋商成功的原因、晋商建筑的文化韵味等为主线展开,描绘了晋商成长发展的过程。
北京晋商博物馆里珍藏了不少老照片,让人追忆起当年代晋商艰苦创业的轨迹。那些早已陈旧、泛黄的人物影像,大多呈现出晋商们一种不卑不亢的从容之态。晋商博物馆中藏有一组从榆次常家后人手中收购来的老照片,拍摄于光绪年间,记录了常家在俄罗斯开设商号的过程。
常家在清代开拓出万里茶路,商号不仅遍及南北,还远及欧洲,号称晋商外贸第一世家。透过眼前这组照片, 可以看到一个典型的晋商家族传奇的创业经历,而解读这些传奇,不能不提的依然是晋商所提倡的“忠、义、仁、勇”精神。
既然山西商人能够名扬四海, 那么他们到底有什么独到的经营理念呢?如今诚信经商的理念早已普及,而早在几百年前山西商人就已总结出了一句立于商场不败的四字真言——以义为利,“义”字更暗含着诚信之意。
晋商商号在发展中产生了早期民间金融机构——票号,晋商可以自己发行纸币钱帖,这不由政府监管, 老百姓是否认购,完全取决于晋商自身的信用水平。在票号出现以前,商人异地采购业务,现银调动额数大、次数多,为了保障采购安全,商号通常委托镖局负责安保。清中期之后, 随着商业贸易规模扩大,商号分支机构增多,加之社会动荡,盗贼横行, 镖局的安全性越来越低。在这种情况下,以存放汇兑职能为主的独特信用形式票号应运而生。
19世纪20年代,山西票号将晋商的信用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办理汇兑,不论款额大小、路途远近, 均能按期兑付,存款可随时提取,此地的存款可在彼地支用,非常安全方便。票号经营最讲究的是信用,存放、汇兑、提现,每一个环节都在体现一个“信”字,如果稍有疏忽,就会遭到挤兑、倒账的命运。由于晋商信用好,贏得了社会的广泛信任,无论商家住户、达官贵族,有钱都存到山西票号中。
在博物馆内有一座印章塔,由数千枚造型不同的印章搭成塔状。印章在旧时商业中地位举足轻重,随着山西票号的发展,晋商将印章纳入旧式金融体系中,并兼顾了印章的艺术性,形成了独特的商业印章体系。可以说,每一枚印章都是一家山西商号苦心诚信经营的象征。
晋商为解决票据防伪问题,保证诚信交易,以极高的智慧创造出多重嵌套的防伪技术。
晋商诚信体系的维持还仰赖商号内部人的忠诚。商号的用人原则是“用乡不用亲”,只在商号里的同乡人中选拔考察新学徒。学徒多为亲朋引进,而且推荐人要对所挑选的学徒负责,事关个人信誉,因此推荐人都很认真负责,绝不敢推荐不肖子弟。
晋商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商帮在中国商界称雄达百年,不仅开创了“汇通天下”的伟业,还享有“海内最富”的盛誉,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晋商文化魅力四射,晋商历史耐人寻味,晋商精神给人借鉴,晋商成就催人奋进。过去的晋商已成历史,今天的承继者们续写新篇。新一代晋商文化的传承者,将更上一层楼,创造出无愧古人的辉煌业绩来。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58号
门票: 50元
时间: 9:00-17:00(16:0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
电话: 010-65589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