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县八景,亦称唐岩八景。“八景”之说,最早起源于宋代。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虔州(今江西赣州)知州孔宗瀚在城墙东北角建成一座高台,登上此台,赣州八景一览无遗,犹如身临其境,故取名八境台。后来,他将登台所见绘成《赣州八景图》,并请当时的大文学家苏轼(东坡)按图题诗八首。当时苏轼的八景诗迅即影响全国,各地纷纷效仿,把当地的景色概括成八景。于是从宋代开始就有了“八景文化”。
宋元佑八年(1093年),苏轼出任定州知州,虽然只任此职一年多,但把“八景”之风带到这里,当年十一月即出游马耳山遇雪,吟诗以记,并引导唐县率先把县内风景概括出“恒山积雪、清虚耸翠、马耳双峰、石臼停舟、灵源晓月、风山钟鸣、狼山晚照、磨岩滴翠”等八景,到元、明、清代此风更盛,志书中多有官宦和知名文人对这些美景作词咏诗的记载。随着历史的变迁,有的景致已遭毁坏,有的至今仍放光彩。
恒山积雪
此景在县西北90千米的大茂山。大茂山即古北岳恒山,山势巍峨,森林茂密,山阴冰雪,盛夏不消。黄帝问道于大茂山,即此。
古人诵咏
北岳嶙峋耸太空,千岩万壑杳无穷。
滹沱水满兼天白,雪色波光相映同。
(明)唐县知县 孙希夔
次孙子参先生韵
飞来峰岭划天空,雪色东临望不穷。
岂乏支山竞玉筍,问谁凝结九春同。
(清)唐县知县 严钦谟
俱次孙子参先生韵
嵌巍登陟万绿空,雪绕岚光望不穷。
留得山头积素在,玉楼琼阁将不同。
(清)唐县知县 王政
朔方乔岳接长空,遥拱群山迥莫穷。
不自青蛾障素练,缘何千里看云同。
(清)邑人 陈效元
嶻业恒山万有空,白云积素杳无穷。
试披寉氅登峰立,一曲阳春未许同。
(清)内阁典籍 陈瑺
一峰高拱万山空,回首水岩致不穷。
信道天池堆玉屑,岭梅开遍总难同。
(清)教谕 缪征
阜出生风冷,山高气倍寒。
仰观天复帱,俯视地弹丸。
春夏冰藏谷,秋冬雪积峦。
典封称北岳,群岭谓之冠。
地出山高一望空,风寒气冷际无穷。
岚光带雪留常驻,玉宇瑶台积素同。
(清)邑人 朱云锦
清虚耸翠
此景在县西北35千米的青虚山(葛洪山),山势险峻,如簇如插,云雾缭绕,万峰耸翠。传为葛洪修道炼丹之处。
古人诵咏
只去勾漏觅舟砂,谁识清虚境界赊。
曾蹑白云深销处,始知人世有仙家。
(明)唐县知县 孙希夔
次孙子参先生韵
千峰翠色护烹砂,世士遥瞻万仞赊。
鸡犬犹闻丹井在,何人管领葛洪家。
(清)唐县知县 严钦谟
俱次孙子参先生韵
翠屏掩映碧炉砂,葛子仙踪一望赊。
沆瀣不随流水去,清晖犹照万人家。
(清)唐县知县 王政
抱朴丹成岂用砂,天风台畔白云赊。
而今重到升仙处,飞上三峰不忆家。
(清)邑人 陈效元
千寻画壁裹丹砂,翠嶂欲流一望赊。
直到不暇应接处,骚人争说欲为家。
(清)内阁典籍 陈瑺
丹泉何日见丹砂,剩得仙踪思兴赊。
秀色无边收不尽,三峰山外属谁家。
(清)教谕 缪征
又次孙邑侯韵
翠削横云峻,岚光直接天。
冷空迎朔气,丹灶起层烟。
树杪留云院,山腰滴乳泉。
凌晨增蔚秀,晓色印唐川。
岚光翠霭隐丹砂,秀色飘飘一望赊。
试至冷空台上立,凭峦俯视小人家。
(清)邑人 朱云锦
马耳双峰
此景在县东北15千米的马耳山,山形雄秀,双峰对峙,状似马耳,直插云端。
古人诵咏
天将图画壮尧封,秀削双峰特地雄。
可是飞黄腾冀野,剡筩高出碧云中。
(明)唐县知县 孙希夔
次孙子参先生韵
崚嶒不受雾埃封,批竹锋稜欲让雄。
却恐世人轻骏骨,只留双耳插云中。
(清)唐县知县 严钦谟
俱次孙子参先生韵
层峦萃秀镇唐封,万谷争妍逊此雄。
双耳云间留色相,高骞只在凝眸中。
(清)唐县知县 王政
双尖削出晴岚封,自古神驹让此雄。
自是天公驱来惯,高啣金勒立云中。
(清)邑人 陈效元
双耳凌空云里封,明皇图画莫争雄。
燕南自古生神骏,不在骊黄牝牡中。
(清)内阁典籍 陈瑺
双耳崚嶒灵气封,若逢支遁亦称雄。
何当跨向三山外,回首一鞭霄汉中。
(清) 左檠
棘荆深锁白云封,日饱风烟健骨雄。
蹀躞岂甘受絏绊,任教昂首九霄中。
(清)教谕 缪征
又次孙邑侯韵
山传名马耳,特地耸双峰。
批竹云中现,分鬃冀野逢。
翠拔青巘并,秀削蔚岚重。
重镇唐封久,五花一旧踪。
双峰并峙列唐封,昂首冲霄势特雄。
两耳凌空如削竹,锋稜时见白云中。
(清)邑人 朱云锦
石臼停舟
此景在县东北10千米马耳山下中峝村北,山中有桃花洞,山前有石臼泉,与源于甘露寺(石臼寺)东侧的溪水交汇成池,水面宽阔,岸边沙积处岩石显露,似舟停泊于水中。
古人诵咏
谁开石臼喷珠泉,泻出寒流落万川。
恍惚舣舟沙渚上,不知何处觅长年。
(明)唐县知县 孙希夔
次孙子参先生韵
石臼春涛涨涧泉,野航错落点平川。
逡巡似待桃花讯,共泊津头不忆年。
(清)唐县知县 严钦谟
俱次孙子参先生韵
峡底环瀜石臼泉,卉芳莑菀缀晴川。
招舟兰臭艤帆待,为问卬须更几年。
(清)唐县知县 王政
老僧归去尚名泉,沙碛如舟曰泊川。
想是渡迷留宝筏,于今从此悟延年。
(清)邑人 陈效元
谁将钵水溜清泉,贝叶为帆障百川。
遥忆当时芦渡去,虚舟泊岸不知年。
(清)内阁典籍 陈瑺
溪花低亚隐鸣泉,佛磬声声落远川。
始信慈航有处所,停桡彼岸学长年。
(清) 左檠
涧绕山村寺绕泉,云林漠漠霭芳川。
曇摩指点西来意,一苇慈航无尽年。
(清)教谕 缪征
又次孙邑侯韵
涧泉澄止处,石町若停舟。
有水晨昏泊,无帆日夜浮。
浪逐樯不动,波摇缆常收。
寻胜游人竚,疑临古渡头。
谁泊孤舟石臼泉,野航依岸系平川。
因风欲渡知何待,缆挽槁停不记年。
(清)邑人 朱云锦
灵源晓月
此景在县东北8千米的灵源山,即庆都山。山溪环错,有寺灵源,山上有井,可以下窥晓月。
古人诵咏
源泉一脉出山腰,石磴萦廻野涧迢。
寺古云封人境寂,晓看明月吐嶕峣。
(明)唐县知县 孙希夔
次孙子参先生韵
一泓灵井注峰腰,万柏荫深覆径迢。
侵晓月来钟呗后,团圞犹恋碧嶕峣。
(清)唐县知县 严钦谟
俱次孙子参先生韵
万斛泉淙玉崒腰,天潢泒引绪遼迢。
溜珠辉映重轮䴡,巫色煌煌照绿峣。
(清)唐县知县 王政
古柏凝烟界树腰,峰廻磴曲径偏迢。
晨光忽彻井泉底,恍见水轮吐绿峣。
(清)邑人 陈效元
塔峙山头泉涌腰,青苍古柏迳迢迢。
泻灵最是井边水,带月流来印碧峣。
(清)内阁典籍 陈瑺
何年法水涌山腰,暗销禅关竹径迢。
五夜灵光冲碧落,时同明月印嶕峣。
(清)左檠
森森古柏辏山腰,寺静潭空月影迢。
妃子不知何处去,犹将残墨谱嶕峣。
(清)教谕 缪征
又次孙邑侯韵
梵林传古井,晓月印灵源。
水浅光先照,山高魄早掀。
三更留桂影,五夜泛蟾痕。
待到晨钟歇,清辉接曙暾。
团圞五夜照山腰,古井澄泓碧影迢。
响彻晨钟呈曙色,当头月吐挂青峣。
(清)邑人 朱云锦
风山钟鸣
此景在县西18千米的风山,即现西大洋水库大坝南侧,旧有石穴,风吹有声,共鸣如钟。
古人诵咏
树色岚烟霭化城,传闻风穴有风声。
唐河一带湍流湧,疑是钟声度壑鸣。
(明)唐县知县 孙希夔
次孙子参先生韵
松为寺嶂水为城,石崛风声静里生。
何事山僧春梦乱,一时呼醒骇钟鸣。
(清)唐县知县 严钦谟
俱次孙子参先生韵
霞霭磏光灿锦城,风高广莫飒岩生。
正闻天籁发深省,仿佛钟声特地鸣。
(清)唐县知县 王政
风山北接王陵地,山咽河流清籁生。
曾读石钟苏子记,方知穴窟作钟鸣。
(清)邑人 陈效元
曾上风山看古城,龙湫石穴静无声。
昔人不解涛声响,浪说噌吰鞺鞳鸣。
(清)内阁典籍 陈瑺
招提胜概拥山城,遥望依依景色生。
应是山僧尘未断,耳根犹自作钟鸣。
(清)教谕 缪征
又次孙邑侯韵
声从风穴起,出窟若钟鸣。
响接佳山麓,音连滱水清。
醒晨何待拂,振暮勿需攖。
韵突传周道,时惊过客听。
山山环抱若层城,响处犹从静里生。
岩穴传声君莫谈,因风回度自然鸣。
(清)邑人 朱云锦
狼山晚照
此景在县西10千米的狼山,山体高峻,独展其尊,登山晚眺烟霞,秀色满目。
古人诵咏
遥望狼山翠且重,嵯峨台殿少人踪。
平芜日夕牛羊下,返照斜穿万壑松。
(明)唐县知县 孙希夔
次孙子参先生韵
磴级层扶绛阁重,碧云归处鹤遗踪。
游人醉依夕阳下,一道樵风鸟踏松。
(清)唐县知县 严钦谟
俱次孙子参先生韵
返照穿林睍影重,狼山览胜步芳踪。
俗襟此际涤应尽,咫尺庶几遇赤松。
(清)唐县知县 王政
平原西望树重重,传说屯兵识旧踪。
鸦噪孤村樵牧去,夕阳如练挂寒松。
(清)邑人 陈效元
狼山石磴翠重重,几度登临访旧踪。
日暮前村生爨火,岚光霞色绕青松。
(清)内阁典籍 陈瑺
丹梯天外几重重,古寨依稀认旧踪。
牧竖笛声归唱晚,霞光万道射高松。
(清)教谕 缪征
又次孙邑侯韵
狼山连亘起,山外再无山。
曙色迎晨白,迥光到晚殷。
暮烟铺绿野,返照挂松间。
日夕牛羊下,犹看倦鸟还。
迥光映赤嶂重重,寻径樵夫觅旧踪。
四起暮烟啣野树,落晖犹挂岭头松。
(清)邑 朱云锦
磨岩滴翠
此景在县西8千米的磨岩山,山形如磨,松柏拥山,石罅水垂,名滴翠泉。有水云洞,相传为许由子州支父隐居处。
古人诵咏
磨岩石窦自天开,溜滴光摇翠色堆。
满目烟云看不足,宛然风景似蓬莱。
(明)唐县知县 孙希夔
次孙子参先生韵
石罅滴滴溅珠开,掩映苔衣翠一堆。
树杪池光天外影,漫劳澥上问蓬莱。
(清)唐县知县 严钦谟
俱次孙子参先生韵
磨岩天造曙晖开,翠砌装成碧玉堆。
滴滴宛溇仙掌露,无烦他处觅蓬莱。
(清)唐县知县 王政
崚嶒石洞带云开,星聚悬泉碧欲堆。
万斛珠玑收不尽,人间无复说蓬莱。
(清)邑人 陈效元
记得当年春冻开,揽衣踏破白云堆。
崖悬玉筍琼珠碎,谁谓人间半草莱。
(清)内阁典籍 陈瑺
谁把针穿石隙开,名珠滴滴翠成堆。
洞天深处称壶隐,不羡人间辟草莱。
(清)教谕 缪征
又次孙邑侯韵
磨岩深涧底,滴翠有寒泉,
俯覆重纹石,珠玑一缕穿,
凉同冰水冽,响共漏声连,
洗耳诚于是,清乎且又涟。
石覆冰纹罅隙开,珠玑一缕玉光堆,
声闻滴滴如更漏,流出涓涓浸草莱。
(清)邑人 朱云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