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源于元末明初时江苏昆山一带的昆山腔,明嘉靖时魏良辅等改革,形成流丽悠远的“水磨调”风格。隆庆、万历年间,梁伯龙等以此曲调编制剧本《浣纱记》,标志着昆曲正式成为戏曲剧种,又称昆剧。明末清初时,昆曲已是流布各地的全国性剧种,逐渐形成丰富的分支。北方昆曲主要活动在北京及其周边地区,传统中以武戏、花脸戏见长,表演气势雄浑、动作奔放、演唱高亢,有着独特的韵味风貌。
明万历末年昆曲传入北京,清康乾时期达到繁盛,嘉庆后逐渐衰落。在清廷演出及班社平日公演中,京城昆曲常与高亢豪放的弋腔同台,至清晚期形成昆弋融合的独特风格。1917 年,冀中昆弋班社荣庆社进京,形成昆曲在京城的一次复兴,涌现了韩世昌等名家。1949年后,昆曲在北京主要通过剧团、戏曲学校传承,整理了大批传统剧目,并培养了大量专业演员。
昆曲唱腔由众多曲牌按一定规律组连而成,每曲的句数、每句的字数与韵脚、各字的平仄大多有严格要求。唱时装饰性的润腔在每一个字的字尾,且“依字行腔”,即润腔要符合唱词平、上、去、入的四声声调。如“逢去必滑”是指凡遇去声字,主腔快唱完时加一高音,使音略上扬。诸如此类经过衬垫的行腔,使昆曲的演唱放缓,“一字之长,延至数息”,再加上以笛子为主要伴奏,听起来尤为细腻婉转。
2016年6月,北方昆曲剧院在大观园公益演出《玉簪记·偷诗》,昆曲剧目中最多的是以生、旦为主角,表现才子佳人的题材。北方没有入声字,由此也造成南北昆曲的演唱差异。南方昆曲唱时“逢入必断”,即遇入声字要出口一顿再行腔,要求断中有连,以突出声情的柔和。北方将入声字分派到平、上、去三声,行腔多相连,要求连中有断,才显起伏跌宕。
昆曲有着突出的舞蹈美,其表演的最大特点是载歌载舞,极少见到演员站立不动而只大段演唱,一定是边唱边舞。每一段唱腔,甚至每一个字,都有规定的动作和眼神,不但跟唱词的意义密切相合,还符合音乐的节奏,唱词、音乐、身段三者融为一体。
图为北方昆曲剧院演员杨帆演示《宝剑记·夜 奔》,讲述林冲遭陷后深夜逃亡梁山的故事。图示唱词每字每腔都有相应身段动作,充分体现了昆曲载歌载舞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