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郊区乡、村姓氏地名初探

  • 2019-11-05 16:33:24
  • 名镇杨柳青

西郊区乡、村姓氏地名初探

张维和

西郊区位于津城西南隅,全区有164个自然村.(镇)就其分布及名称、来历,概括地说。  “沿河建村以姓氏得名的较多”。村、(镇)坐落形成东西两条横线,南北一条纵线。全区地形为西北高、东南低、北部宽、南部窄,成倾斜狭长的三角形。流经全区的河流有独流减河、子牙河、卫津河,环绕本区四周,又有南运河、自来水河,中亭河、丰产河及大型排灌干渠纵横交错,将全区分割成大小不同的1 1个碟形洼淀。平均海拔4米。(黄海高程)

根据地名普查的资料分析:全区大部乡、村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公元十三世纪末至十四世初)距今580年的历史,年代较早的杨柳青、沙沃、小南河等地名形成于宋代(公元960年左右、距今约有1千多年的历史。村落的形成多是一家一户由山东、山西、河南和江南迁徙而来,故以姓氏得名的村庄占55.9%,以地形、地物、庙宇、史事、口碑得名的地名占27.1%,其他地名占17%。为何以姓氏得名村落为多,这要追溯到明朝移民的历史背景:

据“洪洞县历代移民和广济市与大槐树考”、《明史太祖、成祖本纪》、《食货志》、((续文献通考》及顾炎武的《日知录》的历史资料记载,得知:  “明太祖行事多仿汉高”,明洪武、永乐两朝,徒民最多,徒民始自洪武三年六月(公元1 370年)终于永乐十四年一月(公元1416年)前后徒民十三次之多。(按《明始太祖本纪》徙民记载八次,  《明史成祖本纪))徙民记载五次。《二十二史札记》得悉“按明太相以汉高为法,徙江南富户实中都(临濠)成祖迁都,又徙各地之民实北平”。这就是洪武、永乐两朝徒民甚多的原因之一。徙民之来源在南方为苏、杭、嘉、湖一带;在北方则为山西太原、平阳两府及潞、泽、辽、沁、汾诸州,由于山西表里山河,地势险固,元、明之间战乱较少,所以人口比较繁多,地区殷实,特别晋南地区土地肥沃,比晋北地区优越何止百倍,所以当时的移民多出太原、平阳两府以南地区,这是移民的地理条件,集中于洪洞地区的又一原因。

此外,还有一个政治原因,即明初统治者,对山西人民的报复惩罚。按元末扩廓帖木儿(即王保保)久据山西抗拒朱元璋,后他奉词北撤,反攻大都,朱元璋将领许达才得以顺利攻取山西,于是明廷认为晋民助逆抗命,因而迁怒报复,迫迁晋民,以示惩罚。

纵观西郊区村落形成年代多始建于明永乐年间,且以姓氏得名的地名为多,占我区总村数的55.9%,这与洪武、永乐移民的历史原因有着历史的联系,现以地名普查发现的家谱为例。

上辛口乡之岳家开岳氏家谱记载

家谱序言: “宋武穆王讳飞公何如支派无从考核于前永乐初年奉谕由河南汤阳县迁居静海城北创置岳家开、岳家园庄田两处.住址即在庄田邻村大沙沃该村法藏寺旧址”。一世祖岳南泉是庄田的创置者。

上辛口乡之郭庄子郭氏家谱记载:

“吾祖先世系山东博兴县,自大明洪武太祖时,百川公随军迁到天津府瀛海县(今静海县)城北郭家庄居住已数百年矣”。

又:始祖百川公暨见公,孔怀兄弟。花萼相辉、起子山东博兴县,自明永乐初效义归燕入营丙任指麾、应试而中副榜,文成武就,名教昭著一时,嗣后不乐城居,  卜於静邑东北矩城四十里筑於兹,而逆籍焉,命名日郭家庄迄今五百年"。

张家窝乡之康氏族谱记载。

“我康氏系山西洪洞县原籍,自前明年间,仕宦在津,任天津河营首府,居津之时,云贵族也o‘明万历年初,寄买静海县城东北姚家庄、东琉城村庄田二处,嗣后分爨迨其后.迁居姚家庄、康家庄,,。(经查阅康氏家谱寄买静海县城东北姚家庄、东琉城村庄田二处的时间为万历年间,康家庄名称人们惯称康庄子至今)。

以上三姓氏家、族谱,虽非历史地名专著,但对岳家开、郭庄子、康庄子三村的建村年代、来历、沿革和移民史实都做了细致翔实记述,均具考证地名之佐证,为我区的建村年代提供了可靠的史料,以《续文通考))和姓氏家谱之记事,史实年代近同.移民来源处出一致,建村年代始于明永乐年间,移民来源多出之河南、山东、山西等地。

我区的村落形成规律,基本上说是:  “沿河建村”。其因有一:

一、南运河古道是漕运之古道,历史长久、交通方便、资源丰富,水产资源繁多,是当时较为理想的生活基地,且土质肥沃,农者依水而种,以水而运,故村落密集河道两侧,或择淀而居,民以捕捞鱼虾为生者不少,村落名称以姓氏得名者为多。以地形、地物命名者应运而生。村落的分布与地理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明太祖、成祖两朝共移民多达十三次。明朝廷迫迁移民.故在我区村落的形成年代多建与明永乐年间。

“沿河建村”的规律是历史的产物,它随藿历史的进程也在不断变化,漕运兴盛时代是形成沿河建村的原因之一,故河道失修,造成河道淤塞,使其失去使用的价值。随着科技的发展,公路、铁路的出现,使漓运失去经济价值,漕运由兴变衰,而莨先进的公路、铁路所代替,随着漕运史的兴衰,沿河建村的历史也被打破。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飞速发展,水利工程设一置遍及全区。大部农田已成为旱涝保收的丰产田,农者依水而种,,以水而运的历史已经过去,从而也打破了沿河建村的历史规律。沿河建村的历史已成为历史长河的一段小溪。

  • 编辑:罗薇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